截至今日(5月9日),衡水市造林绿化总面积452万亩,比该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的“到2015年底,实现‘一人一亩林”任务目标,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年零八个月。
“生态账”催生绿色崛起的新理念。
衡水市坚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跨越赶超的首要前提和最大资源,算生态账、补生态课,以“无中生有”理念培育生态产业资源。2014年,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重点地区,国家和省将给予政策资金上大力持续扶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衡调研时,对该市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给予肯定和厚望,省政府将该市还林还湿项目总规模由最初的6.3万亩增至9.3万亩。
“顶层设计”勾勒生态振兴的新蓝图。
为在环京津城市群中快速崛起,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该市提出必须扬长避短建设北方生态腹地的战略构想。该市编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到“十二五”末实现“一人一亩林”的实施意见》和《2013-2015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林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等10多个专项性文件,聘请专家团队对以衡水湖为核心的重点区域进行了生态规划设计。去冬今春,全市规划建设了100个千亩以上林业园区,总面积达到16万余亩;按照大功能区规划,在桃城、冀州、枣强、武邑、深州和滨湖新区6个县市区重点打造6-10个万亩以上生态片林;为提升京津冀鲁生态隆起带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了“一湖三区”绿化工程,建成了环湖马拉松景观赛道、10个临湖精品园林和衡水湖万亩森林公园。
“市场经”念活规模造林的新机制。
造林绿化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建设周期长,仅靠政府有限投入和一家一户分散造林很难形成支撑绿色崛起的产业资源。去年以来,该市以道路沿线、县城周边为重点,打造了林业示范园区80余个,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造林成为林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为破解土地瓶颈,按照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通过土地入股、承包租赁、互调互换、机动地补偿等多种流转形式,集中落实绿化用地20余万亩,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造林打下基础。同时,打破零散种植、分户经营的传统模式,积极培育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造林。今春,全市16万亩新造林90%以上由新型经营主体实施。
“小杠杆”撬动蓬勃造林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有限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破解资金瓶颈。该市每年从财政挤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并统筹利用涉农资金,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造林绿化,并将造林绿化政策补贴资金优先向造林龙头和规模造林集中投放。2012年和2013年,市财政分别划拨2100万元、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通道绿化和林业园区建设进行补贴。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2500万元用于造林绿化,各县级财政安排造林资金共计1.1亿元,在全市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超过10亿元。2011年至2013年,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0余万亩,2013年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达到1.78%,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