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广东  种子  银杏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造林 

北京市民将可一对一预约家庭医生

   日期:2014-12-31     浏览:132    评论:0    
2014年05月08日 08:54 来源:新京报 

  昨日,方庄社区卫生中心全科诊区,护士在为居民提供帮助。签约居民在该中心可享预约诊疗服务。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今后,市民一旦签约“家庭医生”,可直接找签约医生预约就诊。就医时也将被“分配”到签约医生处。这意味着患者可享受从预约到诊疗的全程“一对一”服务。

  昨天,北京出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新政,预计年底将覆盖半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所有号源均开放预约

  今后,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将实行预约就诊的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号源都将开放预约。

  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许峻峰介绍,居民可直接和医生预约,也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电话或窗口,同签约医生预约。居民按照预约时间前来,机构会将预约就诊居民分诊至其签约医生处候诊。

  市卫计委表示,今年年底前,预计各区县至少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引入“预约就诊、定向分诊”的新模式。今年9月,北京还将起草出台针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激励机制方案。

  签约率不再是考核指标

  市卫计委同时明确,家庭医生服务将更注重内涵和质量。“签约率”将不再成为医院、医生的考核指标,而改为考量“知晓率”。

  “我们不愿医院再以签约数量多少来应付考核。”许峻峰坦言,希望通过签约率的“松绑”,令医院、医生更加专注于“怎样对签约者提供服务”。

  ■ 举措

  社区诊室有望“拉帘”护隐私

  2013年,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日均工作量为17.1人次。由于社区医院大都空间较狭小,许多诊室里都是一人看病,数人“围观”。

  为改变“围观就诊”的尴尬局面,今后市卫计委要求社区医院诊室内医生和就诊居民“一对一”交流。“有的医院诊室较多,应让患者单独在诊室就医;诊室少、地方小的,也应该拉个帘子保护患者隐私。”许峻峰认为,此举能帮助医患营造舒心的诊疗氛围。

  患者复诊转诊 医生“帮挂号”

  目前,北京一些社区医院部分科室的号源也很“热门”。

  市卫计委此次明确,每次诊疗结束之后,医生须视情况为患者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

  如果由于诊疗技术或设备的原因,导致患者的疾病无法在社区治疗,医生要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转往大医院的相应科室。

  ■ 追访

  家庭医生是否能上门诊疗?

  受法律制约,家庭医生仍以坐诊为主

  北京的“家庭医生”未来可能到市民家中打针、输液吗?

  “对于医生进家庭服务,居民肯定是存在这种需求的。但政府并不鼓励家庭医生到家中‘出诊’。”许峻峰表示,这主要是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制约。比如在居民家中发生的诊疗行为是否规范,出了医疗事故责任如何界定,可能会涉嫌违法从医等问题。

  他说,目前有部分社区医生到居民家中提供上门服务,但主要是咨询和指导。“如果有诊断、治疗,我们是不提倡的。”

  家庭医生将来是否会收费?

  不鼓励收费提供“订制服务”,因有违公平

  目前,市民签约家庭医生及享受各项服务都为免费。不过,此前也有消息称家庭医生或试点部分服务的打包收费。

  长期来看,今后随着家庭医生签约的成熟,是否会推出某些个性化增值服务,市民可通过交费获得部分“订制服务”?许峻峰昨日明确表示,这种趋势是北京市卫生部门不希望发展的。

  “社区卫生机构有三条生命线,公平、基本、公益,这三点是不能伤及的。”他说,对部分“增值服务”收费,就涉及公平和非基本的问题。“你可以自愿花钱买服务,但医生拿的是所有纳税人的钱,不应该对患者出现服务的差异。我们不鼓励公立医疗机构这么做。”

  ■ 观察

  北京探索“家庭医生”四年“三易其稿”

  2011年起,国务院明确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也就是在基层设立居民“健康守门人”,令居民就医不再扎堆大医院。去年,三中全会也提出社区医生应该和居民建立“服务契约”,令“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明晰。

  具体到北京,自2010年提出“家庭医生”概念以来,4年间不断调整思路,已经出台了三个版本的工作方案。

  被医疗资源缺口倒逼而生

  某种意义上“家庭医生”是被医疗资源缺口“倒逼”而生的。长期以来基层医院定位模糊,市民有病便扎堆大医院。像北京,每年就诊人次都以至少10%的速度增长。

  2010年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家庭医生”式服务,当时的设想是每个社区建立数支团队,包括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他们免费为居民测血压、解答健康疑问等。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丁向阳指出,社区卫生改革在医改中非常重要。过去市民看病重治疗轻预防,今后将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希望通过发展健康管理,令居民少得病、晚得病。

  当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基于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他们难以承载这样的期待。不过,2011年国务院明确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意味着“北京模式”获得肯定。

  “不被市民买账”的家庭医生

  但从真正的实践情况来看,市民对家庭医生并不是“很买账”。

  朝阳区左家庄的常女士长期血压偏高,几年以来,每隔半个月要跑到离家五分钟的社区医院看病。但她每次都是自己挂号,从没关注过“家庭医生”。

  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许峻峰也承认,“家庭医生”某种意义上靠的是突击宣传。很多病人都不知道,医生也没有积极宣传。

  事实上医生们也很头疼。北京已有9个区县将医生绩效工资同家庭医生挂钩,在石景山区,医生签一个约能多得5元钱。不过,有些市民会直接“拒签”。

  “主要是年轻人。”医生们表示,一些“拒签者”觉得有病直接到大医院看就行了;另外也有人不信任社区医生的能力。

  服务将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

  除了观念,家庭医生遭遇的困境还包括人手紧、社区医生缺口大。

  签约相当于增大了医生们的工作压力。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说,医院为“家庭医生”配了一部工作用手机,承诺是全天24小时开机。但很多电话都在医生们上班时间打进来,“既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结果落得两边受埋怨。”

  与此同时,无序就诊的状况依然存在。北京社区医生的日平均诊疗人次已经超过17人次,比大医院还要高。在一些社区医院,一个医生一上午门急诊也达到了七八十人次。一些社区医院的管理者都曾表示,日常接诊量很大,细致的健康指导甚至上门服务难以顾及。

  各社区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情况也很不平衡。有的区县信息系统比较成熟,可以将就诊患者自动匹配给签约医生。但也有一些社区医院,签约医生仅为了完成工作指标,市民甚至不知道和自己签约的人是谁。

  面对这些困境,北京新版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中,不再强求“摊大饼”式的覆盖面,而转向服务质量。“今后签约居民看病会更加方便,没有签约的可能麻烦一些。这是模式新增的内涵。”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还会再完善调整。”这位负责人明确,明年北京或将通过再总结,出台第四版的家庭医生工作方案。(采写/新京报记者 温薷)

【编辑】必全绿化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