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新型城市。
“在新型城市所包含的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个内涵中,绿色城市这一内涵作为引人注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是在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在《规划》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18个主要指标当中,有8个指标都与绿色城市建设有关,具体为: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由2012年的81.7%提高到2020年的90%;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7.3%提高到2020年的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2年的84.8%提高到2020年的9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到2020年大于100平米;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年底8.7%提高到2020年的13%;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由2012年的2%提高到2020年的5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由2012年的35.7%提高到2020年的38.9%;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由2012年的40.9%提高到2020年的60%。
“在上述指标中,我比较关注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两个指标。尽管这两个目标实现难度不大,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却有待解决。”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骆建华解释,城市污水处理率的计算在住建和水利部门、各个不同城市之间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分子和分母的范围并未达成共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目前也有待明晰。“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指标能否完成,更关系到环境质量是否真的改善。”
同时,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0%这一指标,意味着近2/3的地级城市空气质量要达标。“我认为这一目标实现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六年之内要取得治霾的成功需要各地付出更多的努力。”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在杨富强看来,绿色城市的其余指标大都与住建部主推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类似。“我认为,绿色城市的指标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城镇的能耗指标、碳强度指标以及鼓励东部城市率先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目标。”
“绿色城市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较广,国家在推行这一概念的同时,应该考虑将目前环保部的环保模范城市、住建部的低碳生态城市、发改委的低碳城市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统筹起来,实现协同效应,并减少人财物的浪费。”杨富强建议。
强调绿色城市理念固然重要,但这一理念能否落实还要看城镇规划如何编制。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目前的城镇规划缺少制衡力量,制约了绿色理念的落实。
为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范必建议,未来应逐步培育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发展中的监督作用,从立法、司法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针对《城乡规划法》中关于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的规定,制定细则,明确公众充分参与规划各个阶段的保证性程序、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希望这一意见能够解决好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问题,为绿色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必全绿化
2014-03-1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0)
【编辑】必全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