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表!连续一周,北京市空气中PM2.5浓度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节奏。同时,我国33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
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天气,已不是大自然再次敲响的警钟,而是一次更加严厉的惩罚。
雾锁中国,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谁是雾霾“真凶”?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建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尽管中科院很快作出回应,称研究严重低估城市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率。
但该研究再次引燃雾霾频发1年多来始终未能解开的成因之惑。到底谁是雾霾“真凶”?“中科院的这项研究只是众多研究中的一项,每个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条件。目前关于雾霾成因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希望公众能够理性看待某个特定的研究结果,不要绝对化,更不要与其他研究相对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说。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言,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之一。“公众要理性看待数据,科学家更应理性一点。我们对治理的过程一直在跟进,现在的工业布局也在发生变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说,PM2.5的来源是呈现多样性和变化的。方法上,做雾霾源解析应多用几种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时间上,需要1年以上的监测,获取大量的监测信息,做大量的污染源分析,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监测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经历的大气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未有先例,也没有成熟的控制经验可以借鉴。
“限”与“堵”,权宜之计还是治本之策?
以“大气污染国十条”的发布为标志,中国扣响了向PM2.5宣战的“发令枪”,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
然而,不断强化的以“限”为关键字眼的治理手段背后,是公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这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治本之策?
2014年起,继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后,天津市开始实施汽车限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