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关天规划)获批4年之后,随着西咸新区的设立、西安市政功能北迁、三星项目的落地,以及渭北工业区的开发,包括西安在内的关中城市群里各发展主体所面对的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此背景下,在今天新话语语境下的陕西省大西安规划建设的理念,不但被赋予了新的西安城市发展的想象,而且,也让其它相关城市发展主体有所思考,其中,彼此之间,合作和博弈成为两条比较明显的思考和决策逻辑。
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复杂竞合局面的影响,使得关于大西安发展规划的讨论,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理所当然的路径主张,另一方面,也充满了一些心照不宣的竞争发展的决策局面。
西安很显然已经不是多年前的那个西安了,新的大西安的发展未来又在哪里呢?
从国家对西安的战略定位、陕西省和西安市对西安的思考来看,包括大西安规划在内的很多战略部署和决策逻辑,都更多地指向将西安打造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
在2009年获批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关天规划)中,国务院给西安的定位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尽管它的城市经济体量哪怕是在西部省会城市也并非一骑绝尘,而且,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远不如沿海很多城市。
关天规划中提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将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问题。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西安不仅要建设好自身,还要承担辐射带动西北地区,乃至引领北方内陆发展的要务。
所以,可以明确的是,国家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需要一个大西安的出现,关中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大西安,陕西省和西安市也需要一个大西安。但问题是,在一个大西安的诞生过程中,共识真的那么一致吗?这里面的博弈又是在谁与谁之间,以怎样的方式在展开呢?这样的博弈,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对规划中的大西安发展目标产生影响呢?
1. 大西安是什么?
围绕大西安有两种视角,一个就是大西安,再一个,大西安再延伸就是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1000万人口”、“80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关天经济区规划中的这些数字勾勒出大西安的轮廓。不过,政界和学界不少人对于大西安的概念仍有争论。
去年陕西省委下发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一开始就对大西安下了定义,即“包括西安市行政区域、咸阳市城区和西咸新区,总规划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相应辐射到咸阳其他县级行政区域”。
然而,争论并未停止。
“西咸一体化,是为大西安做准备的,先是经济一体化,然后实现完全的行政一体化,我认为没有行政一体化就没有大西安。”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成都、重庆都是在合并邻近区县的基础上做大的,西安也该如此。
过去,西咸一体化喊了很多年,其实质也是西安与咸阳合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白永秀告诉记者,当时提出的西咸一体化是同城化概念,要推动交通、信息、产业等一体化,行政一体化是大前提。
“西咸合起来西安的力量就强大了,西安就可以带动整个陕西经济的发展,至少能带动关中。”白永秀说,除了主张西咸合并外,他还主张要把铜川等地也合并进来,因为西安现在经济体量太小。
不过,有当地专家认为这种消灭咸阳市的做法缺乏操作性,触动利益太大,陕西省和咸阳市都不会同意。如果这样建设大西安,就和过去推动西咸一体化一样,最终都不会有结果。此外,在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之后,由省级层面主导省市共建大西安,西咸合并的希望变得更为渺茫。因此,要在现有格局之下,先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到经济融合度提高之后,通过利益引导来实现大西安的一体化发展。
也有人对大西安的扩张提出质疑,认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并非在于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大”,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竞争力。
“前些年我们的城市化就一味强调‘大’,摊大饼,现在问题都出来了。看看一线的北京、上海、广州,都是大到最后出现拥堵问题、土地问题、水资源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府参事曾昭宁认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它的开放度和竞争力。
陕西省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咸阳市规委会总规划师吕仁义建议,要把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字去掉,国外很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规模并不大,国际化的标准还包括生态、文化、产业、民族素养的国际化等一系列问题。
西安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围绕大西安有两种视角,一个就是大西安,再一个,大西安再延伸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此两个视角下,前者所言大西安,涉及区域合作,西安、咸阳的发展加上西咸新区的发展,而如果是国际化大都市,就只是涉及到西安本身,而西安要做大必须要做产业,特别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