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8月21日消息:截至8月18日,在网上搜索“梁启超北京故居”,仍可以查询到位于北沟沿胡同23号的一座四合院。这里在1986年6月被列为“北京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成为梁启超在北京唯一被认定的故居。但有参观市民发现,这座四合院门前的文保单位名称已由“梁启超故居”变更成了“四合院”。东城区文委确认,该处已不再属于名人故居。
换牌时间在一年前
近日,北沟沿胡同23号大门旁,一块牌子写有“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字样,牌子右侧有一块面积稍小的深色印迹,显示曾有另一块标牌常年挂在此处。
北沟沿胡同不断有居民往来,对于四合院门前石牌的内容,他们多表示并不清楚何时进行了更换。
据此前媒体报道称,去年3月16日,梁启超的后人,外孙女吴荔明、孙女梁柏有、梁忆冰前往东城区文物管理所,递交了一份由梁启超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梁思礼带头签署的声明:“我们是梁启超直系儿孙,我们郑重声明: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不是梁启超故居。”
昨天上午,小菊居委会周主任确认此事。她介绍,去年夏末初秋时,她接到街道的通知,称文物部门重新对该四合院进行了鉴定,梁启超并未在此处居住过。“通知了居委会没几天,就有工人来,将文保的牌子从故居变成四合院了”,周主任介绍,文保石牌旁原本有一块牌子写着梁启超故居的简介,简介标牌于今年三四月份摘除。
昨天,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工作人员确认,该处已不再属于名人故居类的文物保护单位。
1500平米建筑已成大杂院
据1951年房屋调查登记显示,该院是东、西并列的两个三进院落,东部为住宅,西部是花厅;北半部是花园式的后院,院内树木繁盛,有假山,有凉亭;后院开有朝东的穿墙门,是整个院落的后门。该院共有房屋和亭、轩等建筑129间,建筑面积为1535平方米。
提起当年四合院雅致的样子,新中国成立后此处的最早一批住户郝女士仍觉得可惜。郝女士介绍,该院早年间为交通部下属的一家幼儿园,1972年后被作为铁道部家属院使用。“一开始来还有假山、水榭、后花园里草木繁茂,孩子们可以在石条上玩儿滑梯”,郝女士称,最初有近50户人家居住于此,但1976年后就有越来越多的房屋加盖起来。40多年过去,四合院内房屋密集。郝女士说,至少有七八十户人家目前居住在此。
而现在,人们仅能通过被加盖的房屋遮住了一半的影壁、常年被风雨损伤的垂花门依稀看到这座院落的昔日风采。四合院已被隔成纵横交错的巷子,有些通道窄得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院里见缝插针地挤满了低矮的平房,有些已残破不堪,用木板充当墙壁围挡。过道里、角落里、房顶上都随意堆放着杂物,让密集的房屋显得更加拥挤。
老住户盼妥善保护
昨天,多名住在该院的居民表示,期盼着针对北沟沿胡同23号更妥善的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这里虽然不再是梁启超故居了,但仍是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流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好好保留,我们也很心疼。”居民唐女士称。
唐女士介绍,多年前,四合院大门左右还有两只石狮子、上马石和下马石,但不知何时已被人拉走。“我是旗人,看见院子里垂花门、镇石、进轿子的大门,知道这都是原来当大官才能住的地方,不能好好保护,更是不忍。”
除了文物保护问题,小菊居委会周主任也担心,高居住密度给四合院带来了安全隐患。“院里有居民将房屋租了出去,会有群租的情况出现,这么大的用电量会有火灾隐患”,周主任称,经过不断做工作,前不久刚有近20人的群租户离开。
这里目前仍是铁路系统的宿舍。对于是否会腾退以及以后如何保护的问题,东城区文委暂未回应。
当年凭口述记录挂牌
据媒体报道,1985年认定此处为梁启超故居,也是基于对梁氏后人的口述笔录。据报道,时任东城区文管所所长的谭伊孝找到了这位梁氏后人并做了口述记录。现在谭伊孝已故,有关北沟沿胡同23号挂牌的档案,文管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交给东城区档案馆。
文管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调查时,资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信息非常有限,调查确实存在着实际的困难。
对于认定出现偏差的历史原因,东城区文委昨天未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