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词在房产圈很红——鬼城。
这不是一个新词,之所以最近被频繁提及,缘于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领土上一个叫底特律的地方正式宣布破产。
这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全盛时期的底特律,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仅通用一家公司在此就有35家工厂。在其主干道伍德沃德大街,上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红绿灯就在这里投入使用。
但是如今,底特律在美国的排名从过去的第四大城市变为第18位。伍德沃德大街上,40%的街灯熄火。整个城市只有三分之一的救护车在使用,如果你需要拨打一个报警电话,那么警方平均一个小时才能作出回应。
城市空了,就像好莱坞电影《我是传奇》里描绘的场景。只不过袭击它的不是病毒感染者,而是产业与经济。
何为鬼城?
有个叫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组织表示,鬼城是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
在中国,似乎还有另一种“鬼城”。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因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夜晚漆黑一片,它们也被称为“鬼城”。
我曾经去过北方一处新城,当地政府的口号是要打造一座“小上海”。那里的建筑大都体量大得惊人,那里的道路笔直而超长,我开着家用小轿车竟然在上面跑出了疲劳驾驶的感觉。而造成这种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上几乎没有人和车,以至于面对着长时间相同而单调的景观,会产生轻微的幻觉。
与底特律相同的是,这些城市都存在着大量无人居住的房屋;与底特律不同的是,这些城市中仍然继续建设着无人居住的房屋。
为何有鬼?
底特律有“鬼”,是因为人走了。
1950年,从世界各地涌入的工人让底特律的城市人口一度达到180万人,但是如今,汽车工业的衰退,让这个数字在70万左右徘徊。
中国的那些城有“鬼”,很多是因为人根本没有来。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在日本泡沫高峰期,该数值从来没有超过9%;在美国,它从来也没超过6%。这导致国际上这样评价:中国人均消耗的钢铁、铁矿石和水泥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多。这一切都将导致铁路不赚钱,公路无人行驶,城市无人居住。
这或许有点危言耸听,但一些三四线城市愿意在地产、工业上大兴笔墨也是事实。比如上面我提到的那座新城,政府如此定位的理由只有一个:离海不远。
由此,我想到了勒·柯布西埃。上世纪50年代,这位出生于瑞士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受印度总理尼赫鲁之邀,来到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规划新城。在这里,他端出了所有自己有关城市规划的理想。他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大脑”;博物馆、图书馆作为“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城市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心脏”……
于是,一座看起来极其前卫的城市在刚刚独立的印度得以出现。结果呢,当地人并不买账。一位印度老兄说:“我为什么要住到那里,它是很整洁,但也很冷冰冰。”
城市是建筑的,是绿化的,是道路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的。面对底特律,你可以反思过分依赖单一产业带来的苦果;面对中国式“鬼城”,你也可以批判某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政绩。但不管什么原因,一个城市倘若吸引不了人,那么即便是像昌迪加尔这样前卫的地方,恐怕也难言成功。
我们需要人性化的城市,而不是个性化的城市,否则,只有鬼才愿意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