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6月25日消息:素有“生态王国”美誉的赣州,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精心编制环保“衣裳”,倾尽全力“养山护水”,促使全市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发展中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底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长(珠)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让赣州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在2008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探索中保留“蓝天白云”
“为保护赣江源头一江清水,政府建议餐饮经营者上岸,我第一个签了搬迁协议。”上犹县陡水湖风景区一餐馆老板李祖彬说,水上餐馆虽为游客提供便餐服务,但对水库水质环境资源造成破坏。
事实上,上犹的做法只是赣州生态建设的缩影。长期以来,赣州在保护生态环境征途上探索前行,大力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矿区植被恢复工程、源头区域生态林建设等工程,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如今,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35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赣江、东江等源头清澈依旧。
作为盛产钨矿、稀土的赣州,如何协调“吃山”与“护林”之间的矛盾,是谋求绿色发展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为此,赣州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摸索出一条生态还原之路,全面推进稀土矿山治理和生态开发,一场“复绿运动”如火如荼。
因过度开发,安远县车头稀土废弃矿区一度被笑称为“秃头山”,造成山塘、水库、河道淤积1500多万立方米,淹没农田1500多亩。经过环境治理,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枝叶婆娑,碧绿的脐橙树上硕果满枝。昔日的“秃头”生了“秀发”,变成了“花果山”。
为让天更蓝、水更清,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崛起”新理念,在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时,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
蓝天白云之下,“生态王国”是赣州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在发展中建设“绿色银行”
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推动下,赣州充分发挥林业优势,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成森林生态、林业产业两大体系,促使森林覆盖率达76.26%,18个县(市、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二级标准。
“100亩荒山种上杉木,管护5年后成林可卖到30万元。”大余县造林大户蔡延权算了一笔经济账,称他前不久花费上万元雇请工人梳理了新种杉树林,同时还种植了600亩花卉苗木。
蔡延权是赣州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的典范之一。今年以来,赣州精心打造花卉苗木、油茶、工业原料林以及林下经济等林业特色产业,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森工企业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引导群众租山造林、大户承包造林、联户造林,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美了山庄,富了农家。
目前,赣州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8个,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优越条件。如宁都翠微峰、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引来无数游客寻幽探胜。
时下,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开发建设一批山水生态旅游项目,着力抓好城郊休闲生态旅游区、西部山区生态旅游区、南部探源生态旅游区、东部观光生态旅游区等“四区”建设,建立了以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品牌的生态旅游节庆会展推介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作为赣江源头第一村的石城县横江镇赣江源村,村民通过开农家乐、办农家庄园、销售土特产、搞特色种养,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如同一家家“绿色银行”,帮助许多群众“借景生财”。
在振兴中突出“绿水青山”
多年来,赣州大力发展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广“猪—沼—果—渔—禽”等循环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现有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实现区域内废物排放最小化。如会昌县一家生产米粉的企业,改用谷壳作燃料烧锅炉,每年可以节约买煤的资金70万元,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全南县一生态林业基地,对长成后的厚朴、桂花等树木不砍伐出售,而是采集鲜花、树皮,用以提炼精油等芳香产品,有效保护了一方绿水青山。
目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江西省首批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是对绿色赣州最大的肯定。
为让“绿色家园”崛起,赣州力争在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大于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城区17平方米以上,老城区7平方米以上;建成区规划公园数量大于17个;公园绿地服务区域新城区比率大于96%,老城区比率大于99%;人均乔木数量大于6株。最终形成山水、建筑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今日的赣州,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后发优势,进一步突出“绿水青山”建设“绿色家园”,打造江西绿色发展先行区,力争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