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格里沙漠边缘包兰铁路一线用草方格治理的沙漠地区植被茂盛。
汪建雄将40余公斤重的麦草背上几十米高的沙丘。
必全绿化6月20日消息:6月17日,第1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俺也不知道这个日子是干啥的,但俺知道,多扎一片草格子,就可以多收入一点,我们家那里风沙也就少一点。”当天上午,将一捆重40余公斤麦草,一抖肩放在一座几十米高的沙丘下,今年50岁的农民汪建雄一边抹着脸上的汗水,一边与记者攀谈。
5年前,家住灵武市郝家桥镇狼皮子梁团结村的汪建雄农闲之余与弟弟汪建武来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柳卯子沙窝扎草方格子,成为一名用草方格治理沙害的沙海“麦客”。
“每年我们弟兄两个少则干个20多天,多则一两个月,一年下来可以扎四五十亩草方格。”汪建雄一边用两只被麦草灰糊得黑黑的手整理着背麦草的绳子,一边用心算了一下,5年时间,他和弟弟一共扎了200多亩的草方格。“我们两个天一亮就坐车赶到这里来,先向沙丘上面背草。早上背20捆,下午背20捆。剩下的时间就是扎草方格,1平方米一个,一天扎2000多个,能挣400多块钱。”一年中,仅扎草方格一项,汪建雄兄弟二人就可以收入八九千元钱。
50岁的人了,背40余公斤重的东西在沙漠中行走几百米,不累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汪建雄不假思索,“不累哪能挣上钱,不累这沙子咋能固定住。”汪建雄告诉记者,10年前这里一刮风,20多公里外他的家里也是风沙四起。“干这个活,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收入,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现在这里大部分沙丘已被固定,沙子被堵住了。风也比过去少多了、小多了,沙子也刮不到村里了。”汪建雄面带自豪的说:“等我孙子长大了,我一定会带他到这里来玩,告诉他,这就是你爷爷当年辛辛苦苦干下的事业,让儿孙们不再吃沙子了。”
简单而神奇的200万次
看到时间不早了,汪建雄赶紧辞别了记者,停下背麦草的活儿,和弟弟一起扎起了草方格。只见他们配合默契,手脚利索,一个人将麦草铺平,另一个人用铁锹快速扎进沙子里,不到1分钟就扎好了一个草格子。记者看到,他们每扎一个草方格大约需要用铁锹扎十五六下,一天下来大约扎3万多次。5年来,汪建雄兄弟二人就这样重复扎了200多万次。
白芨滩自治区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才一边指挥这些沙海“麦客”们按照要求扎草方格,一边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扎草方格人最多的时候,等七八月份新麦草下来了,每天都会有1000多人在这里扎草方格。
正是这些人简单而重复的一锹又一锹,让有100万亩流动沙丘的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在13年间治理了60万亩荒漠化土地,创造了世界治理荒漠化土地的奇迹。王才介绍,“多年摸索的经验证明,只能通过扎草方格先把流动沙丘固定住,让沙丘慢慢平缓下来,种植在沙丘上面的各种植物才能扎下生长的根。而且,通过这一方法,树木的成活率提高到70%,植被成活率达到30%。”
他们用汗水锁住沙丘
自治区林业局植树造林与防沙治沙处处长平学智介绍,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奋战在治沙第一线的治沙人,通过认真总结沙区治沙经验,创造了用麦草方格治沙、五带一体等技术,解决了世界性治沙难题。当时,为了更好地固定流动沙丘,宁夏治沙人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将草方格的形状由圆形的、三角形的、马蹄形的,最终确定为方格形,将草方格间距定为1×1米。这一治沙成果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范例,先后有60多个国家来宁夏学习治沙经验。
也正是在这一既简单又实用的技术带动下,宁夏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据1999年全国第二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481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812万亩。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监测荒漠化土地减少到4348万亩,沙化土地减少到1743万亩,10年分别减少463万亩和69万亩。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人进沙退、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宁夏还要治理52万亩荒漠化土地。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依然离不开像汪建雄兄弟这样的沙海‘麦客’,用辛勤汗水一点一点锁住流动沙丘。当然,宁夏也会在总结已有的治沙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创新、推广飞播等现代化防沙治沙技术,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依靠科技提高防沙治沙水平,让建设美丽宁夏梦想成真。”看着从毛乌素沙地边缘悄然而来的沙漠渐渐缩了回去,平学智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