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6月7日消息:光从外表看,作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档案大厦与工业园区其他高楼没有什么区别,灰黑色的幕墙玻璃、刚劲简洁的外形、大理石的室内地面。在大楼物业工程部孙波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大厦内部后发现,里面的“绿色看点”远不止“垃圾分类”这么简单。
一进大厅,扑面而来的是凉爽的冷气。这些冷气并不是来自普通的空调出风口,而是来自大厅内上百个白色的水杯状圆孔,这些圆孔有的在地面,有的在楼顶,圆孔内的冷气则来自地源热泵的水交换。“在大厦的地下,我们打下了900多根管子,深度在80-120米不等,每小时的水交换量能达到30立方米,整栋大厦夏天的冷气和冬天的供暖完全可以满足了,”孙波介绍,“虽然地源热泵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与使用冷却塔的空调相比,这座大厦每年能节电150万度。”
不仅如此,为了使大厦内冬暖夏凉,大厦外壁还采用了双层玻璃。孙波推开设在玻璃幕墙上的一道门,原来外墙幕墙的两层玻璃之间有一道近1米的间隔,这个间隔从楼顶到楼下设有无数个通气口,这些通气口上下贯通,就达到了通风的效果。当外面烈日炎炎时,这道间隔中闷热的空气经过这些通气口时,就会产生对流,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而在二楼的房产交易中心大厅,虽然四周没有窗户,但是偌大的大厅内却没有开灯,采光全部来自屋顶上的玻璃。孙波介绍,这叫“采光井”,整幢大厦一共有三口这样的井,每年可节电101万度。再仔细看,大厅屋顶的玻璃还是一块块的太阳能集光板,“地下车库的照明用电全部来自这些太阳能集光板,一共有200多平方米,每年能发电2万-3万度。”除此之外,地下车库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清洁能源照明设施。在档案大厦东北角的绿化带内,有一排8个“UFO”式样的装置,这其实是一种管道式照明灯,是利用太阳光折射的原理,将室外的太阳光通过管道折射,进入室内用于照明,这样一盏灯大约有40瓦白炽灯的亮度。目前,档案大厦一共安装了24盏这样的灯。
园区COD排放量仅为全国年均水平的1/18
从空中看,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屋顶就像盛开的七色花。然而一到下雨天,落在这些“花瓣”上的雨水就会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流进大楼旁的雨水收集池,经过三级过滤,基本满足活动中心的绿化浇灌、景观补水等。同样,在档案大厦的楼顶,也设置这样的两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经过消毒处理后,全部用于大厦绿化、消防以及抽水马桶的冲洗使用,每年雨水利用量约有1.1万立方米,能节约水费6万多元。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这样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正在不断涌现。2012年,园区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纳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当年全区新建建筑(住宅和公建)中绿色建筑比重达到25%以上的要求。截至目前,园区共有57个项目通过各级绿色建筑认证;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2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29个、一星级绿色建筑6个; 并有7个项目获得了运行标识。另外,档案大厦列为2008年财政部、住建部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 综保大厦、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等5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中新大厦、西交利物浦等11个项目成为江苏省省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 园区整体和中新生态科技城分别成为2012年度和2010年度江苏省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绿色建筑群。
据统计,园区已有总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项目取得了各级绿色建筑标识;万元GDP能耗为0.307吨标准煤,COD 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3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园区”。
“生态优化”助力低碳城市建设
最近,我市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并在市区确定了200多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和单位;同时通过建立处置终端的方式,解决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与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的最终出路问题;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厂污泥规范处置,2012年度新增污泥干化焚烧能力280吨/日;去年全年回收五类废旧家电163万件。
与绿色建筑一样,上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分类传达的都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它们都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
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产业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包括“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提高沼气、污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建设低碳城市”等一系列内容。
因此,近年来我市突出低碳化内涵,深入落实“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强化节能减排,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瞄准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全面实施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产业生态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