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6月4日消息:细叶兰是相对墨兰而言的,主要指春兰、蕙兰、莲瓣兰、春剑、建兰等。目前,墨兰早已迈入规模化量产的轨道,连城兰花和远东兰花全国知名,可细叶兰各品类规模化发展迟缓,从事规模化生产的人不多,单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够大。是规模化量产市场时机不成熟,还是技术瓶颈有限制?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业者。
有市场无产品
谈到细叶兰的市场潜力,大家一致认为其潜力巨大。沈氏兰花负责人沈荣海在北京从事兰花销售多年,他认为,细叶兰的市场潜力比墨兰要大,一方面,细叶兰叶片纤细柔美,花香清冽细腻,花和叶的观赏性都很强,摆放在案头、茶几上灵动秀美;另一方面,细叶兰占地小,现在房价高企,摆放大型绿植和大丛墨兰时,“占地费”很高。近年来,细叶兰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每年年宵上市的春剑、春兰到后期都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四川雅安一品苑负责人肖仁文也认为细叶兰市场潜力巨大,并致力于细叶兰量产。他认为,目前细叶兰市场刚刚起步,行情平稳,正是介入细叶兰量产的最佳时机。现在,市场上的低端细叶兰产品大多是下山兰花中品种选育后剩下的,花形、品质都不太好,即便这样,也因产量少而受到欢迎,日后挑选优良品种量产,市场会更加广阔。同时,对国兰不太熟知的人会有“叶片越细兰花越贵”的观念,在对墨兰审美疲劳后,推出价格适中的细叶兰产品能迎合市场需要,而要降低价格就必须扩大产量。
说到产销,墨兰还是国兰中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种。细叶兰和墨兰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但在竞争结果上,肖仁文与浙江海川兰园负责人项志刚的意见相左。肖仁文认为,墨兰的市场发展状况领先细叶兰20余年,但现在墨兰市场容量几近饱和。虽然现在墨兰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市场销售情况良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实际上近一半的墨兰并未出圃,而是在业内自销,成了新基地的种源,而此时细叶兰刚刚进入市场,未来潜力巨大。项志刚则认为,墨兰叶片宽大,更为大气,在市场发展多年,根基牢固,在租摆、礼品花销售方面会比细叶兰更胜一筹,但在高端把玩方面,细叶兰则更有优势。
企业“光说不练”
现在对细叶兰量产前景看好的人不少,但真正动手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大多不是针对家庭消费进行生产。
兰花企业在规模化量产方面“光说不练”,心态转变是生产者面临的第一道关卡。高端兰花市场行情好时,生产者都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当高端市场不太景气时,生产者也知道低端市场潜力巨大,利润丰厚,但让他们从生产每苗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产品转变到大规模生产每丛几元至几十元的产品,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而且低端产品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获得利润,几亩地的产品产值才与阳台上几盆高端兰花产值相同,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受苦受累进行量产。
收集种源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现在兰花繁育有实生苗分株和组培两种方法,墨兰就是以实生苗分株方式繁育,但其发展早,种源基数已积累到足够大;而细叶兰的老种和低端品种看似家家都有,但数量都不大,而且一旦开始收集,价格就会水涨船高,增加前期成本。全国真正能生产国兰组培苗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从瓶苗到商品苗一般要3年左右的时间,生产者认为实生苗3年可由1株最少成长到8株,买组培苗不如买实生苗划算。
肖仁文介绍说,现在普通草每株售价为8元到30元,这个价格大众市场都能接受,但从收集到出售需要4年时间,而且成本回收缓慢,非得达到一定数量才可真正发展起来与墨兰抗衡。肖仁文3年前开始进行量产,由于资金限制发展缓慢,从2个大棚才发展为6个,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种植老种,还不算是真正的量产。
此外,生产技术和分销渠道也是生产者担心的方面。大规模生产毕竟不同于阳台生产,温室环境控制、病害防治方面仍需一定的技术积累,而且费心费力,从业者不愿轻易尝试。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分销,这完全不同于铭品兰的圈内交流。项志刚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每年都会推出部分价格200元以下的产品,在本地就能销售一空,但并不愿意再扩大产量去其他市场销售,因为到外地分销需要解决代理、运输等问题,利润又不高,所以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