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5月29日消息:25日,福建省首届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论坛围绕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现状,提出乡村文明不仅不能消亡,而且负载着城市不能替代的历史使命,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离不开“美丽乡村”。
“‘美丽中国’要以美丽乡村为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城市依托乡村而存在,没有美丽的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的城市。这不仅因为乡村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也不仅因为乡村消纳与平衡城市对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在于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种功能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丽中国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在城乡功能差异中寻求互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乡村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启臻说,丹麦学者曾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并这样定义生态村:“一个以人类为尺度、全特征的聚落。在聚落内,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支持健康的人文发展且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所谓“以人类为尺度”,就是指村落的规模不宜过大,村子里的人彼此认识,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感觉到自己能够影响社区的发展。所谓“全特征”,就是村落的所有主要功能(包括居住、食品供应、制造、休闲、社会生活和商业等)都完整齐全,并协调一致。所谓“健康的人文发展”,就是人的身体、感情、智力和精神均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学者进一步提出与生态村相似的另一个概念“永恒文化村”,这也是一个寻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社区建设的概念,其宗旨是将人居聚落、小气候、动植物、土壤水资源融入稳定、高效的社区发展中。
“乡村特有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态文明需要的低成本、高福利的新模式。”国家行政学院经学部副主任、教授张孝德认为,在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的收入高,但农民享有城市用货币无法购买或成本很高的另一种福利,这就是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健康、宁静、清洁空气、生态化食物等。
“基于自然资本的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魅力十足。”张孝德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生态经济以及经济转型,为边缘化的中国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为乡村承载现代产业经济提供了可能性条件,那么在生态经济推动下回归自然的低碳消费、文化性消费等,为中国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