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5月29日消息:马达轰鸣,机车缓行,车后的“链锯”犁出1.5米深的土沟,碗口粗的塑料长管同时植入沟底。这是记者在距离黄河入海口几十公里的荒地上,看到的用来排盐碱的“暗管”技术。5月22日下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恢复技术”在山东东营通过验收。据项目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介绍,该技术已在全国改造了3万多亩盐碱地。
对抗盐碱化的主要办法是“洗”——淡水浇上去,盐水从下面流走。有洞隙的管道埋在地下,不仅可以排水,还能防止上升的地下水带来盐碱。采用暗管,田块就不会被渠道切割,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在东营一处已完成改造的整块田地上,记者看到若干立在田里的地下水监测器。它们可将测出的数据通过无线网发到附近,而地下暗管网络则将大片土地里的水汇集在一条沟里排走。据项目人员介绍说,去年台风带来的全年最大的暴雨后,排光积水只用了7天。专家表示,这块地在改造后质量很好,可以实现大多数的作物高产。
“暗管排碱项目的提出,起源于东营地区的实践。”项目的最初倡导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说,“对外开放后,我们引进荷兰的同类技术,在东营用了一段时间,感到可以在条件类似的地区推广。这对整个国家的土地整治和粮食安全很重要。”据一项统计,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和1.1亿亩盐碱化耕地。
该项目实验的地块位于黄河三角洲,江苏、河北和天津沿海地区,以及松嫩平原。全国共改造3.6万亩盐碱地,其中包括东营的1万亩。“十二五”期间还计划用此技术治理荒地100万亩,改造低产田300万亩。
据东营市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介绍,铺设暗管只需将数据输入电脑和激光水平仪,开沟、埋管、裹砂同时进行,覆土机随后平地,全程机械化。开沟埋管机在项目支持下实现国产化,其价格从500万元以上降到300万元以下。关键部件链条和刀片寿命超过国外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