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5月19日,风景园林师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武汉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苏霓斌同志派武汉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总工李芳代表他发言。李芳从第九届园博会武汉园谈到第十届武汉园博会的总体规划,以下是她发言的主要内容:
北京园博盛况空前,可以堪称是中国园林历史的总结,如果说本届园博是历届园博会的巅峰之作,那我们就得以机会在这山之巅眺望远方。她传给我们的这个接力棒,带着沉甸甸的丰硕的果实, 也带着中国园林人对风景园林发展方向的思考: 是继续沉浸在老祖宗留下的辉煌中, 还是胸怀华夏文明的精神,带着时代的使命,以有历史识别性的形态走上国际舞台?
本届园博武汉馆,就是武汉园林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博大精深,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给我们留下了借景,引景,点景,步移景换等等造园技术手法,亦不是古典园林建筑的营造法式。 更多的是华夏哲学思想在其中的沉淀。中国园林宜清雅,脱俗且出尘。 是文人寄情于山水,望道法自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归隐境界的体现。
所谓"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不论朝代演变,建筑风格如何迥异,有山有水,畅游其间,与天地相通的精神寄托才是中式造园不变的精神目标。我们尝试以当代的语言,解构的建筑轮廓和结构,诠释着传统园林的语境,玻璃钢构平则成墙,立则成柱,让整个建筑成为灰空间,穿行其间,亦或室内,亦或室外,居者在庇护下融入自然。玻璃消隐了墙体,带有楚风建筑符号的屋面如漂浮的远山,与莲花盛开的水池影印成趣,条纹地面如竹简蔓延其间,白色卵石,树叶自然散落,在枯枝下演一曲高山流水,禅意顿生。园林美学邂逅了儒释道的伦理,道德和勇气。
城市园林的格局和尺度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张,照搬或是模仿在士大夫们隐逸之风的影响下产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皮,是无法承载当下城市景观的责任的。从事物内部出发,感知自然的本真,用石头,植物和水等物质,构筑与宇宙力量之间微妙的平衡才是我们智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这和时下国际景观界倡导的生态景观系统理论不谋而合,而且要早了好几千年。
遗憾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定胜天"的信念让我们无暇顾及对宇宙力量的尊重,终于,大自然向我们发出了警告。洪水,干旱,地震,海啸。人类意识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开始重拾生态的理念。作为一个拥有400多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国,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贫水大国,一个仅室内空调就耗去三个三峡大坝供电量的国家,"生态",成为一个最迫在眉睫的提案。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落实这个重大提案的新开端。
增加绿量,用植物绘制鸟瞰彩图,在城市中心建大型湿地,为了生态而不顾审美形态,或是曾经盛行的权威化的审美,它们把居民排开在景观之外,人们沦为城市的看客,与之无关。种种这些化妆型的园林,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等等,已经被证明过的错误或者偏颇都将被武汉园博会摒弃。
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不可回避的功能。在本届园博武汉馆, 我们尝试采用低冲击开发原理(LID),将建设对自然地块的影响降到最低。屋顶自然采光并绿化,地下设置的砾石池全面管理园区的雨水,实现雨洪的零排放。收集的雨水作为园区水体蒸发及渗透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