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4日,2013年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专题展览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也将同期权威发布。
到2013年,伴随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而兴起的智能建筑新型行业已整整发展了20年。从早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北京发展大厦、京广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商城、金茂大厦等到近年来达到国际一流要求设计建设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首都机场T3航楼、广州西塔、深圳京基100、鸟巢、水立方等智能化工程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运行效率,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型城镇化时代的到来,在给日臻成熟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这个新型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智能建筑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哪些现实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就此,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接受了《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住房:近10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被称为“黄金十年”,越来越精耕细作的房地产行业给智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黄久松:房地产业一直是智能建筑的重要推手。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到今天,“买方市场”已经开始代替“卖方市场”,产品品质成为主要竞争力。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居住、办公环境的需要,开发商和投资者对建筑智能化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几年,高档酒店、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体育场馆、智能家居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长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房地产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相关鼓励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智能建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中国住房:我国的智能建筑市场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发展规模如何,相比发达国家有哪些差异?
黄久松:智能建筑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的智能建筑市场正处于成长期。目前,根据近几年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开工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建筑大约占4亿平方米,政府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住宅地产大约占16亿平方米。按此建筑面积测算我国年度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即每年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建筑面积的智能工程总投资大约3200亿元,政府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住宅地产建筑面积的智能化工程总投资大约800亿元,两项总合市场规模大约为4000亿元。目前,从业企业至少有5000家,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0% 30%,到2020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大幅度增长。
从智能建筑目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情况来看,美国为70%,日本为60%,中国不到40%。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未来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我们不会低品质复制,而是通过高品质来提升智能建筑产品的价值。与其他国家智能建筑发展思路完全不同的是,我国是用一整套科学机制来推动智能建筑的发展,通过规划、设计、建筑、系统集成等专业的相互配合,为提升建筑本身功能与质量做全面考虑。
中国住房:智能家居已进入部分寻常百姓家,规模化发展后,必定会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舒适生活。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最急需解决什么问题?
黄久松:从智能建筑发展实际来看,眼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问题。建筑的寿命一般为70年,而现实中,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年限。智能化系统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定期检修和维护保养。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占据整个智能化系统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但由于当前存在“建管脱节”等原因,现实中部分智能化工程项目难以正常运行,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倒”在了运行初期或两年之后,因小故障无人修复而陷于瘫痪状态。
同时,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智能建筑的运行和维护自然需要大批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一般的物业管理人员根本不能胜任。另外,在智能化系统运行管理方面,国内经验目前也十分有限。这些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特别需要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新的市场模式的支持。
中国住房:《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前不久已经获批,这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黄久松:反思我国智能建筑行业20年来的发展历程,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好东西得不到好使用,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鉴于此,智能建筑社会化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开拓售后服务市场,加强和提升智能建筑的运维服务质量,已迫在眉睫。
上述规范的出台就是要明确智能建筑社会化服务外包的相关准则,这将对行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有望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一方面可以保障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另一方面也能规范运维服务机构对智能化系统的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对于当前和今后智能化系统的运维工作,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必全绿化
2013-05-27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0)
【编辑】必全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