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宣布将收藏的4栋安徽古建捐给新加坡一大学后,成龙一直遭受质疑。2013年5月11日晚,成龙在央视《新闻1+1》中回应称,他认为这些古建不是文物。如果不出意外,其余的古建将分别落户北京、上海和香港。
这一晚,安徽人孟毅成有种莫名的失落感:“那些徽建再也回不了家了。”作为一名资深旅游策划人,孟毅成发迹在黄山,出名在婺源,他始终在古徽州文化圈里做事,这也使得他对徽建以及徽文化感情很深。
当然,也有人表示成龙捐古建筑给新加坡,是给内地古建筑保护提了醒,有利于中国古建保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福泉评论说,当我们在痛心疾首地谴责外捐国家文物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时,应深思怎样珍惜和呵护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幸事?是憾事?众说纷纭。
古建幸事
成龙捐屋
让古建保护引发关注
日前,《新民晚报》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基本上在于究竟是应该把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大学,还是送回原地重建。然而,当换一个角度思考时,我们似乎也应该感谢成龙,正是他的名气和影响力,才使得古建筑保护这个相对冷门的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的确,近年来保护古建筑,似乎更像是一种口号。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宅子究竟在今天如何估量其价值?当老宅子与商业开发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住在老房子里的人想改善居住条件,怎么办?有学者认为,不应过多纠结成龙买卖捐赠古建的对错,他提醒了我们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徽州古建。
多年以来,异地复建古建筑的案例并不少见。据报道,2011年安徽一家民俗博物馆就从黄山地区整体搬迁复建7座徽州古建筑。由于徽州古民居大多年代久远,且为砖木结构,火灾及白蚁隐患比较突出,原址保护维修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因此包括安徽省博物馆在内的一些机构,开始探索以异地复建的方式来保护古民居。然而,这种复建的形式究竟对保护古建筑作用几何,公众并没有看到有关部门给出的评估。如果不是此次成龙要将古建筑送出国门,可能这个话题早已被人们忘记。
有网友撰文表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包括古建筑在内的任何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延续,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土壤,脱离了它们的“故乡”,也就降低了其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古建筑面临毁损、拆除时,异地搬迁复建或许也算是一种保护措施。当老房子的主人和国家都无力保护,财大气粗如成龙者,买走老房子,并好好保存,也未必是坏事。
成龙收藏的这些古建筑何去何从,决定权当然在成龙手中。有学者表示,应该看到,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既要妥善保护又要永续利用,深入思考如何才能使古建筑生命长青,比仅仅讨论其去留,更加有意义。
我们需要更多的成龙
来保护徽建
近年来,文物破坏一直是新闻热点,大至一个古城的野蛮拆迁,小至单个古建筑的外流层出不穷。此外,不少地方文物保护理念落后,只对一些被认定为“X级保护”的文物进行保护,而对广义的文物保护不够。在这些情况下,有些人甚至产生了只有国外才能有效保护文物的极端观点。
据了解,成龙的这批古建筑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经被拆解、运送到香港。就此有学者表示,如果成龙不自曝此事,有谁知道这样一批有价值的古建筑早就已经“流失”了?其实,这批建筑在它被拆离原地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死”了。文物价值也许还在,但一个古建筑的生命应该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如果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计较,这笔账20年前就该算了。“我们应该追问,当年是谁将这批古建筑卖掉的?他们难道不应当承担责任吗?成龙先生是有功的,他收藏并妥善保存了这批文物,并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批文物存在。那么,还有多少这样流落在外的文物不为人知呢?又有多少人现在还在拆解、贩卖不可移动的文物呢?”
某网站围绕此事发起了微博投票:成龙是否应该把古建捐给新加坡?投票结果显示,约6成的网友支持成龙把古建捐给新加坡。还有网友表示,成龙将残损的房屋构建收集并出资修复,这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行为,“我们需要更多的成龙来保护古建”。
徽派建筑多集中在以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组成的古徽州区域,以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为代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古民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是承载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表示,早些年,地方政府财政拿不出钱保护,对于应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皖南古民居,区县一级也不敢将它们全部列入,因为列为保护单位,政府就应承担相应的维护责任。
那么让成龙来保护,不让古建销毁以致将来只能从照片上来欣赏,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成龙的古建保护与捐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