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汉正进行大规模城中村改造。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叶齐伟介绍,高峰时,武汉拥有168个城中村,面积2.4万公顷,居住着64万人。2006年,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在二环内全面启动,截至目前,二环内56个村改造项目土地已摘牌。按照规划,2015年武汉将彻底告别城中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卫认为,城中村作为城市扩张的印记,在改造过程中基本都被“铲平”了 。能否留下一点实物遗迹,让后人感受武汉城市年轮的变迁?
洪山区是武汉城中村改造的“大户”,现有39个城中村,在各城区中居首。在武汉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中,洪山区无一上榜。为弥补这一缺憾,洪山区能否留下一片“城中村”作为历史遗存?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采访相关各方。
逐梦者:希望留下一点记忆
洪山区卓刀泉村是卢俊的安身之所。2011年,他提着简单的行李从烟台来到武汉,举目无亲,租不起小区房,是卓刀泉村收留了他,月租400元的一室一厅,转眼住满两年。“握手楼”里阴暗潮湿,小房间仅能容身,外面是纵横交错的电线网、四处晾晒的衣物,还有无论昼夜嘈杂不堪的KTV、沿路遍布的烧烤摊、小吃店,呛人的油烟味不时飘进屋内。
如今,卢俊已做到一家建材公司的业务经理,马上要搬入小区房。得知这里要拆掉,他不舍地说,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最好能留下一点遗迹,等年纪大了再来看看。
改造者:保留太难
洪山区城乡统筹局程霖直言,随着城市扩张,大量城中村已处在繁华地段。各区都想借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区面貌、城区经济的脱胎换骨,若想保留确有难度。
洪山所有村已经完成户口改登,“村改居”人数超过3万人,社保也办完了,城中村改造已“停不下来”。
程霖说,大部分城中村建筑属违建,地基不牢,电线杂乱,梅雨季时担心房屋经不住雨水泡而倒塌,天干时又担心乱搭的电线引发火灾。近年来,该区90%的治安案件,均发生在城中村。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叶齐伟也认为,在中心城区,若保留城中村村级组织的经济政治体制,城乡两种体制交叉不利于城市管理。若是仅保留建筑风貌,大多数城中村已无乡村气息,无保留必要。
建规专家:留其建筑,留其肌体
武汉是座历史之城,各城区都有独特遗存。武昌起义一声响,有了“首义之区”;汉口以多国租界曾“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汉阳则见证近代工业,“汉阳造”闻名遐迩;就连远城区黄陂,也有商代文化遗址“盘龙城”。在近代城市源流中,洪山区似乎乏善可陈,但它无疑是武汉近10年来城市形象华丽转身最权威的见证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
周卫教授认为,正因为洪山区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地位,更应该保留这段城市记忆。
洪山区野芷湖西路的马湖新村地处三环线内,它是马湖村被征地后按照新农村模式建起的还建房。一排排三层别墅,井字形的水泥路,在行道树和绿草地的衬托下,显得气派宁静,600多户昔日村民居住于此。“这里有城市设施,村民安居乐业,此类新农村风格的城中村,在洪山区还有景岗村、红霞村。”程霖说。
叶齐伟则坦言,从现实状况看,中心城区实难保留城中村,不妨考虑三环外的城郊村。“三环外的城郊村,与中心城市关联不大,可以作为城中村的遗迹加以保存。”周卫说:“不仅要保留其建筑,还应留存活的肌体,允许外来务工者、蚁族等人群继续租住。”他还建议,城中村还建的住宅区、公交站的名称,可以城中村原名命名,并编撰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