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4月25日消息:走进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满眼绿意葱茏,蓝天、碧水、青山、白墙、黛瓦……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呈现在眼前。实际上,作为首个全国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芦茨村仅仅是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价值日益凸显,并逐步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为此,桐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城乡建设中,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镇与乡村互动的文明发展之路。2011年7月,桐庐县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并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地区。
如今的桐庐,城乡综合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并连续6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水。在桐庐,“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早已不再是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成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转变发展方式 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
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多次强调,桐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所以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
“生态也是生产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短板,天不蓝、水不净、空气不清洁等问题频频出现。而对一个城市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力地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谈到桐庐县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上的收获和体会,桐庐县副县长李鹏如是说,“我相信以后人的流向也绝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更会考虑生态环境好不好,是不是宜居等要素。”从这点看,桐庐的“环境立县”战略部署实际上给桐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据了解,自2003年明确提出“环境立县”以来,桐庐县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跨越发展道路。
一方面,桐庐县成立了招商引资项目把关领导小组,坚持环保评审“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据统计,仅3年时间,桐庐县就否决各类不符合要求的项目500余个。另一方面,桐庐大力开展了重点污染行业整治,自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电镀、冶炼、造纸、水泥、化工、石材等行业综合整治,关闭“低、小、散”重污染企业250余家,完成50余家企业兼并重组及提标改造工程。(下转2版)
除了通过控新治旧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结构,桐庐县还积极引导和培育了针织服装、制笔、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箱包等“块状特色”经济,并拥有“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中国蜂产品之乡”等近10张金名片。“这些块状经济基本都是生态无污染型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桐庐生态经济理念的展现。”李鹏说道。
作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优先理念的牢固确立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对此,桐庐县环保局局长汪文清介绍说,除继续承担工业污染防治等法定职责外,今年,环保局将在全县开展“美丽入企”行动,即在企业内掀起清洁企业和创建美丽企业的行动,并附以适当媒体曝光等举措,促使企业有效解决杂乱无序无组织排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真正做到车间内部区间分布合理、堆放整洁有序,管理先进规范,车间外绿色嫣然,与最美县城相协调,使美丽桐庐真正内外兼修。
提升环境品质 城镇与乡村综合整治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桐庐最成功的是解决了均衡发展问题。”李鹏介绍说,这里的均衡,既包括生态与经济的互促共赢,还少不了城镇与乡村的协调统筹。
桐庐县有富春江、分水江萦绕交汇,又有桐君山等低山景观,形成了“山水蕴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风光。对这一自然禀赋,桐庐县坚持城乡统筹,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连片整治和“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着风景桐庐、低碳桐庐、人文桐庐、开放桐庐和幸福桐庐。
倾心打造县城迎春南路景观带等一批园林景观精品、在沿江节点高品质建设四个大型的城镇亲水功能区、不断加强“三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景观保护、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并还景于民等等,一系列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的措施也让桐庐荣获了中国·2012中国城市品牌总评榜——中国最美县城称号。
除了最美县城的称号,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似乎更为外人称道。从2011年桐庐开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后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和精品村,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已成为一个有效范本。
2008年,桐庐县投入1.5亿元启动了“清洁桐庐”三年行动,建设县、乡、村三级保洁设施,配备乡村保洁员1700余名,实行“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模式,并采用暗访考核、排名公示、专项督查等制度,实现了全县乡村的长效保洁;2009年,桐庐县着力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县城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城乡三级联动污水处理体系,对不能纳入城镇管网的污水则采用分散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处理。
作为桐庐环境整治的“领头羊”,桐庐县环保局局长汪文清一直秉持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着污水治理模式。她介绍说,之前进行试点时采取的是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模式,而现在的无动力厌氧+太阳能微动厌氧+人工湿地模式则让污水进、清水出的实效越来越显著。据统计,目前桐庐县建成乡村生态化污水处理工程2000余个,已率先实现对全县183个行政村的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就是这些整治工作的一个示范村。记者走访发现,村里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两只大垃圾桶,黄色的是存放厨余垃圾、烂水果、畜禽排泄物等可堆肥有机垃圾,绿色的存放不可堆肥但可回收垃圾,以此来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而这便是桐庐在解决乡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是垃圾污水的家”等难题后,对如何进一步探索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综合利用工作交出的答卷。
据了解,从2011年起,根据不同的村庄特点,桐庐县环保局在横村镇阳山畈、双溪村,分水镇新龙村,瑶琳镇舒家村和合村乡瑶溪村等5个行政村开展了不同工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并通过采取“有机垃圾换积分,积分换生活用品”的积分制方式,鼓励村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阳山畈村由台湾引进的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是桐庐县乡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首个试点工程。该村垃圾场管理员腾宝生介绍说,村管理人员每天都会去居民家中把可堆肥垃圾收走并投入这套堆肥厌氧系统,一个月后这些垃圾就可变成非常好的有机肥。“在农村探索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比在城市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有机肥可以直接利用到田间地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人的环境理念的提升主要依靠能亲身参与生态实践。”对于桐庐百姓从不理解生态文明创建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到如今生态环保理念已灌输到桐庐每个百姓甚至孩子心中的转变,李鹏欣喜地说道,“生态文明的创建改变了桐庐百姓的生活方式”,而社会中每个个体的身体力行才是生态文明创建的终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