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向来就是一项烧钱的游戏。不过与未央宫125亿元的大手笔相比,其他的申遗项目还是要相形见绌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之前投资最大的算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拆迁工程,当时拆迁避暑山庄外八庙景区周边5200多户,130万平方米,一下子花了87个亿。其他的申遗项目,尽管投资过亿的不少,但上百亿的不多。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未央宫当然是具备申遗资格的。我们国家其实很多文化遗产都有这个资格。截至2012年,我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30家,自然双重文化遗产4家,已经进入世界三甲。这个成绩应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目前国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情依然高涨,排队等候的更是为数不少。相比较而言,未央宫应该说已经走在了前列,半只脚已经跨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大门。
未央宫投资125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究竟值还是不值?这的确是一个相当纠结的问题。对于未央宫以及当地政府而言,肯定会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且有不少文化景点确实凭借世界文化遗产的招牌“秃鸡变成了凤凰”,前期的投入虽大,可后期的收益也颇丰。另一方面,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块招牌,当地政府也可以作为招商引资抑或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绩,拿出来炫耀一番。不过并非所有的世界遗产项目都是如此,有的非但没有增加旅游收入,反而成了当地政府的累赘,赔本赚了吆喝。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所言,目前中国的“申遗热”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世遗”等同于“摇钱树”,二是误以为所有的“世遗”都是先进文化。
未央宫申遗的问题其实不在于申不申报,而是在于这种大规模的拆迁和动迁有无必要,是否合理。从目前国内申遗的情况看,我们所采取的其实是一种“清场式”的申报,民居要拆,厂区要挪,本来很有人气的景区非得弄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其实在这一点上,澳门古城 “不拆迁而成功申遗,不拆迁而优化保护” 的申遗经验值得借鉴。而且世界遗产的考核评审,从未要求“过度保护”,从未要求以牺牲遗产地的社区和居民利益而换取遗产保护的“视觉效果”。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地罕有大规模拆迁和动迁。
与我们国内申遗的冲动相比,欧美等不少国家早已不再热衷于申遗。美国从1995年就不再申报,也几乎没有项目再入围世界遗产,而英国于2008年宣布不再申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申遗的花费巨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发现每年世界遗产景点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及维护成本。投资125亿申遗,即使成功了,凭借未央宫的门票收入何时能回收投资的成本?不知道这个经济账,有关部门算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