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找工作难、租房难,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北京城里的芸芸众生。在大家不断抱怨这个城市无法给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时,这个城市其实早已不堪重负。水源枯竭、交通拥堵、垃圾围城、雾霾肆虐……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北京的资源承载力究竟有多大?生态环境容量和人口的承载极限是多少?如何突破发展中的“瓶颈”?近日,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专家发表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报告指出:北京的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天津已达警戒线,河北发展空间有限。
人口承载“超标”
数字一:1145.08人/平方公里对1230人/平方公里
蓝皮书显示,京津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达17080.75至19101.07万人,人口密度可达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是2018.6万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每平方公里766人,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现实人口规模已超过区域承载能力,交通拥堵、用水紧张、教育医疗资源告急、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在特大城市已经凸显。”蓝皮书主编文魁教授表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不断加大,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北京山区面积广阔,生态用地要求大,后备土地资源空间非常有限。纵观近10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4%,影响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迁入人口规模的增加。
2006年以来,北京净迁移人口每年在50万人左右,如果这个数字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每年按70万人计,到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将达2506万人或2618万人。
同时,北京地区的劳动人口的比例,将由2010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73%或72%,而“一老一少”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人口呈增长趋势,且老龄人口增速快于少年儿童增速。蓝皮书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张耀军指出,未来10年,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解决好大量劳动人口就业和“未富先老”问题,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公交系统“饱和”
数字二:800万人次对1000万人次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些形容北京地铁拥挤的语言毫不夸张。3月9日,北京的地铁日客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超过莫斯科日均800万到900万人次的客流量,成为世界上运力最大的地铁,这也印证了蓝皮书的研究结果:北京的交通承载力已经严重超负荷。
数据表明,2011年底,北京早高峰时六环内公共汽车出行量为121.6万人次,平均每一辆在驶公交车承担的出行量为135人次,即使是大型公共汽车也会有拥挤感。据交管部门监测,每天在二环内行驶的机动车达91.5万辆,二环内成为北京最拥堵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