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1月31日消息:没资源、没政策、没条件,乌兰察布发展靠什么?如何在“十二五”踏上自治区的发展鼓点?
解放思想,破除“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政策论”。决策者的回答掷地有声。乌兰察布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市情并形成共识:以城市化为突破口,做大城市,主动发展!
宜居才能宜业,宜业才能引来凤凰筑巢。筑巢就筑“绿色氧吧”。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明确要求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全面深刻地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我区不久前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要不断增加草原森林生态保护建设、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建设成果。要努力打造宜居环境,全面加强城镇、农村牧区、矿区和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美好家园。
依托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阴山北麓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相继启动实施,乌兰察布市掀起新一轮生态建设高潮。
大胆提出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大做“山、水、绿”文章,小财政的地方政府居然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达100多亿元!
一棋活,全盘兼活。乌兰察布市以四两拨千斤的胆识,正在撬出一个全新的绿色城市,一个光明的前景。
一个村的生态之路
刘发最近在忙两件事:儿子结婚,他帮孩子把在化德县城买的新楼房装修好;还要去2公里外的地方,给家里的80只基础母羊再买些青贮饲料。
刘发是化德县七号镇三胜村的村小组长。他所在的三胜村可不是个简单的小村子,从1984年开始,三胜村就先行一步,退下大面积耕地种上了柠条,是当地闻名远近的 “退耕村”。
“当时退耕,是风沙紧逼下没有退路的办法。”刘发回忆着三胜村那段艰辛的历史,“土地刚刚承包到户的时候,一口人分了20多亩地,头两年一亩地打五六十斤粮,能凑合着糊口,但风沙一天比一天大,很快地就没法种了。”
在风沙的紧逼下,三胜村400多口人走得只剩不到100人。留下来的人为了活下去,想起了植树种草,先是在别人丢弃的地上种,逐步扩展到自家的地上,100亩、200亩、直到今天的1万多亩……
如今,三胜村户均耕地不足3亩,有的人家干脆一垅都不种了,全部栽上了柠条。村民们把有限的精力和农家肥用在小块地上,告别了广种薄收的日子。不种粮的村民们引进绒山羊。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把柠条轮片平茬,舍饲山羊。
柠条挡住了风沙,原来的风沙村变成了一个黄灿灿的柠条村。刘发承包了村里1000多亩无人看管的林草地,林地补贴都归村民,他则打草养羊,现在他养了100多只羊,年纯收入10多万元。
白毛风呼呼地刮着,但刘发还是冒着严寒回乡了。他惦记着村里的几个留守老人,还有就是得看好村里那片林子,这可是涉及20多户村民的事,如果看护不好,那些乡亲们的钱就没着落了。如今,三胜村已经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村里的林地都实现了流转,拥有林权的村民拿到了补贴,林地也有人照看了。
我们一路聊着。问刘发有没有想过能有如今的好生活,他感慨道:“做梦都不敢想啊,以前穷得窝窝头都吃不饱。”58岁的刘发对现状很满足。
“儿子结婚给置办了什么?”
“给他买了楼房,该有的电器也齐全了。”
“那儿媳妇想要车呢?”
“给她买一辆!”刘发很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