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广州市水务系统工作总结大会上获悉,2012年广州新增两大人工湖———金山湖和云岭湖。今年,广州市将继续建设挂绿湖和花都湖等一批人工湖。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人工湖建设,今后除了南沙区之外,广州每一个区、县级市都将拥有至少一个人工湖,“水城”变“湖城”。
在官方话语中,打造人工湖首先为的是防洪排涝,其次是打造生态景观改造生态环境。所以广州的人工湖无一不是以水利工程立项,白云湖叫“广州市白云湖综合整治方案”,九龙海叫“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这在市民不堪水浸频仍之苦的背景下,很容易就获得极大的支持,更何况还附之以“生态示范区”的生态功效,有专家就表示“做生态环境建设总比不建设好吧”。
但是,人工湖真的能起到防洪排涝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以作为生态建设典范的海珠湖为例,海珠湖建成之后,附近的有广州“绿肺”之称的万亩果园由于大量水域被填埋,原有水网被阻断,流经河涌被海珠湖设闸拦截,水体污染甚至比原先更加严重。至于防洪功能,以建成后面积将超杭州西湖的萝岗九龙海为例,九龙海选址在山脊上,山脊建湖根本就无法蓄水,甚至需要依靠其他地方补水,工程毫无可行性,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王绍增直斥“建九龙海是为了防洪简直是笑话”。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可行性的九龙海在水利工程的名义下,被列入《广州2012年城市建设亮点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且不说项目是否合理,这笔钱从何而来?广州近几年为治水已经投入了几百亿元,主城区水浸街整治陷入了“按住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还有额外的财政用于人工湖的打造?更何况,人工湖建成之后,且不说九龙海这种需要直接从其他地方补水的人工湖,能保证水源供给的人工湖每年为维持水质所需的维护费用也以数千万计,毫无疑问,财政投入将是个无底洞。
既然打造人工湖的合理性、可行性、财政承受能力、实际作用都大存问题,为何“造湖”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这不得不说人工湖背后的土地升值效应。打造人工湖最直观的效应是周边楼市上涨。海珠湖正式开放之后,周边楼盘普涨一到两成。而萝岗区九龙镇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九龙海建好后,两岸房价预计能够达到每平方米1.5万至2万元。不少地方在打造人工湖的同时配套了相应的规划,以承接人工湖建成之后的土地升值效应,如增城市为挂绿湖量身打造了40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规划,白云湖在建设之初就已经规划了白云湖新城。
这恐怕才是广州热衷人工湖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防洪蓄水”、“生态示范”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造湖”运动实质上是打着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旗号的政绩工程。打造人工湖对有关部门来说可谓一举多得,既能在生态和防洪的名义下收获政绩,相对于既费力又易引争议的河涌整治,打造人工湖的生态效应可谓立竿见影,又能享受到土地升值的实质收益,同时拉动GDP的增长,有论者称之为变相的土地财政。在这种利益驱动之下,连九龙海这种基本不具备可行性的工程都纳入了重点规划之中,而多数人工湖建设几乎都是速战速决,既没有科学的权衡,也缺乏公开性的讨论。
按照目前的规划,未来广州将拥有至少15个人工湖。“造湖运动”看来势不可挡,有必要追问的是,广州是否需要这么多人工湖?总共为此投入了多少财政资金?土地升值的收益又到了哪里?是否真正起到了防洪和改善生态的作用?这些所谓的成效,相对于巨额的投入,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