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园林部门获悉,《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日前正式颁布实施。《规划》利用威海“山、海、城、岛”并存的自然基础,保持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建“青山绿水绕城镇,碧海蓝天佐翠城”的生态园林城市。
今后,我市将以《规划》为指导,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构建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至2020年,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25.3平方米。
“山衬水托”打造城市花园
《规划》确定的我市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多点,绿心中踞,绿廊导风,绿网交织”。
市园林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依山面海、岛屿棋布、河海交汇的自然景观格局,《规划》确定的绿地总体布局与我市这种山衬水托的滨海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相适应。
按照《规划》,“一带多点”指的是一条绿色海岸带和多个城市公园绿地。目前,市区沿海密布着众多公园、风景名胜和特色景观,整个海岸线已形成一条特色滨海景观带。环山一带指市区有大小46个、面积约356.3平方公里的山体绿核,围绕城郊山体,将建设古陌岭、烟墩山、大顶山等郊野公园;围绕城外山体,做好正棋山、麻子山等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规划将按照“方便市民、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兼顾景观”的原则,在继续高标准推进环翠楼公园、塔山公园两个综合公园改造的同时,将实施高角山公园、五渚河公园、彩凤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滨海一线指近期将结合区域综合开发,突出主题性、功能性和差异化,高水平实施金线顶公园、九龙湾公园以及东部新区滨海森林公园的建设;对已建的海源公园等进行改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绿心中踞”特指里口山城市中心绿核。里口山作为城市中面积最大的中心山体,处于城区中心位置,由此发源的河流和楔型绿地向周围辐射,形成独特的城市中心绿核体系。
“绿廊导风”指的是河流、道路等形成的绿色廊道。由城市绿色生态廊道、河道生态湿地等共同形成的绿色廊道,将成为调节城市气候、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条件的导风廊,我市将围绕着生态绿色廊道加快推动城乡绿道网建设,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里口山风景名胜区建设。
“绿网交织”指城市的外围绿地与城市中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绿地,共同形成一个绿色交织的网络体系,构成完整有机的城市绿地系统。
推动市域绿道建设
绿道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林区防火路、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性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城市高密度聚居区的开敞空间纽带。
推动绿道网建设,可以整合自然、人工、社会资源、串联公共绿地、风景名胜,形成快慢相宜、刚柔并济的宜居城市交通体系,今年,我市将实施悦海公园至威海公园滨海示范路段以及塔山公园至杏花村居住区山林示范路段的绿道建设。
8处公园定为救灾据点
据市园林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上,我市被列为七度烈度区。因此,我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设置城市避灾绿地,充分发挥绿地的防灾、减灾和避灾功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结合我市的地理条件,我市的避灾绿地规划主要包括滨海防灾减灾缓冲带、避灾据点、避灾通道和城市救灾通道。在避灾据点规划方面,把面积大于0.1公顷,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1.5平方米,服务半径为500米,居民步行时间少于8分钟可达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等设置为紧急避灾据点;把面积大于1公顷,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2.5平方米,服务半径为2500米,步行时间少于50分钟的环翠楼公园、人民广场、体育基地、绿轴公园、世纪体育公园、张村公园、翠峰公园、草庙子公园设置为救灾据点。
另外,将主干道有效宽度大于15米的新威路、青岛路、昆明路、世昌大道、文化路、海滨路等16条道路设置为救灾通道;将紧急避灾据点内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宽度大于4米的统一路、古寨西路、科技路等9条道路设置为避灾通道。
加强街头游园的建设
街头游园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城市中,是周边市民游憩、健身、休闲服务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规划》强调,城市绿化不仅要注重大型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更要加强城市道路两侧街头游园的建设,布局应满足市民步行5分钟可到达的要求,使园林绿化更好地服务百姓。
《规划》引导城市道路两侧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地空间向市民开放,尽量与城市道路绿化统筹规划建设,在丰富城市界面和绿化景观的同时给市民营造生态便捷的休闲空间。
园林绿化将加强乡土树种应用
《规划》要求,在园林绿化的树种规划方面,我市将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少量适应本市地带条件的外来树种作补充树种。在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中分为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其中,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城市普遍绿化的主要树种,以黑松、悬铃木、国槐、合欢、白蜡、桂花等为主。
另外,我市还将引进栽植一些边缘树种,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古树名木加强保护
此次《规划》也对我市的古树提出了保护措施。按照规划,今后,我市将划定古树名木保护区,保护古树名木原有生态环境,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实施方案。规定一、二级保护的古树,其保护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三级保护的古树,其保护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3米,保护原有生存环境;一级古树(500年以上)设立围栏保护,山地砌垒树池,增设避雷设施。
禁止破坏性建设
《规划》提出,通过加强威海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湿生植物物种、乡土树种等重要植物物种的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及生境廊道,建成具有地带性特征、园林植物美学、遗传多样、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根据我市园林绿化水平及植物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威海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11-2020年),2020年,我市将达到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等共700余种。同时,我市将正棋山、周立顶山、双角山等作为生物栖息地绝对保护核心,禁止任何破坏性的建设活动。
另外,我市目前还生长有牛皮杜鹃、杜仲、单叶蔓荆等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今后,我市将通过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加强对这些濒危植物物种的保护。
城市绿线不得侵犯
按照《规划》要求,我市在园林绿地的管理中将实行“绿线管理”。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规划》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必须经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批准,并按占用面积和占用时间缴纳临时占用绿地补偿费,若需迁移或砍伐树木的还应缴纳树木补偿和易地代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