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北京召开应急会议,要求启动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1月份29天中,已有24天为雾霾天。目前,北京103家重点排污企业停产,所有渣土运输车停止上路行驶,三成公务车停驶。(《新京报》1月30日)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市民,灰霾面前,众生平等。说这话绝对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而是灰霾与蓝天的纠结,让我们头一回深切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逆变,无人可以幸免。其实雾霾不仅在北京,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乃至全球的天色,都是一根链条上唇亡齿寒的环节。
网友调侃,“环保基本靠风、降尘基本靠雨”。这话虽然偏激,却也折射出不少地方在大气治理上的不堪现状。很多城市的雾霾预警在不断升级,但问题是,环境失守,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这些天,各地都在忙着思考怎样赢回碧空如洗的好天气。除了常态的排放与低碳责任,还有两个层面似乎被大家所忽略:一是大气治理不能以邻为壑,也无法单打独斗。为了应对雾霾危机,不少城市都在忙不迭地推进“搬离工程”,恨不能把钢铁等重污染企业立时甩到城外——在 GDP 与税收的压力下,“搬离”是最速成的选择。但如果不能治本,雾霾袭城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已经迫在眉睫,简单的“驱逐”或暂时的“停排”,只是权宜之计。
二是雾霾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专家指出,缺乏科学规划的城市建筑布局让污染物扩散的问题更加突出。预留风道,让风裹挟着污染物顺利出城,这是规划常识。眼下,“造城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升温,灰霾会成为规划考量的宜居要素吗?
灰霾不是什么天灾,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祸。譬如据说汽车尾气污染是雾霾的重要成因,占 PM2.5 排放的20%多。按照专家的说法,汽车增长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城市应对大气污染所付出的努力。要新鲜空气还是要汽车时代?这注定是个纠结的问题。碧水蓝天,从来不是要妥协的结果,任何放纵或放任的政策,受害的也一定包括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