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1月24日消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把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作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的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努力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保护生态、改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崇高使命。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进行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是我们党尊重科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和再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相继启动实施,使生态恶化状况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有了一定改善,为今后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肃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甘肃地域辽阔、生态区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内陆省份,同时又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被国家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甘肃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对本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西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咬定青山不松手,坚持绿化不动摇,以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主导,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紧紧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甘肃省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据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林地面积达到1.4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1.82%;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4280万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3.42%。河西走廊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风沙危害有所减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得到程度不同的控制,全省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二是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甘肃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过先行试点、全面推进等阶段,已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进一步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林业生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林改后,农民务林营林护林热情高涨,同时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盘活了林地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加。
三是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大力开展以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沿路沿河沿渠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村镇绿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很多乡村已基本呈现“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新景象。据统计,目前甘肃省村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87 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四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升。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以来,甘肃省各地义务植树形式不断丰富,活力不断增强,成效不断提高。31年来,全省累计有3.81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完成植树21.74亿多株。尤其是近几年来,植纪念林、造纪念林等活动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时尚,保护母亲河行动、“三八”绿色工程、解放军“三荒”绿化已成为社会造林的知名品牌。全民的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植绿、爱绿、护绿、兴绿”,崇尚生态、崇尚自然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五是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甘肃省以经济林果、林木林副产品加工、种苗花卉、森林旅游、养殖以及林下经济等六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甘肃省经济林果面积达到1805.8万亩,特别是油橄榄、花椒、核桃、苹果、梨、红枣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出现了一批以林果、种苗、花卉等收入为主的县、乡、村和农户。2011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02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