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全绿化1月17日消息:漫山遍野,一株株绿色核桃幼树在石头缝里茁壮成长。
“这啥都不缺,就缺土,栽树没有土,就用箩筐背,种植核桃不仅收入高,还能绿化石头山,再不让雨水冲毁我们的家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陇碰屯村民唐光阳如是说。
为了解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农民生计的改善情况,去年底,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调研组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陇碰屯。
为使“石山”变“绿山”,让核桃树产生更大生态效益,凤山人自己创造出“砌墙补土护核桃”的办法,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营建出适宜核桃树生长挂果的“温床”。
这也仅仅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地创新植树造林的一个缩影。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施力度最大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
扭住生态建设的“牛鼻子”
“退耕还林以前,这到处是白白一片,几乎没有树,下地干活想找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60岁的陈其华老人说。
1995年以前,北甸子全村的森林覆被率不足5%。“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自2001年起,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使北甸子村的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截止到目前已达到3.2万亩,森林覆被率接近60%,净增55%。
石漠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止到目前,累计完成1452万亩。同时,广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截至2011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60.5%,比2001年提高21.2个百分点。
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相比,全国石漠化土地减少1440万亩。其中广西石漠化减少679万亩,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1999—2011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894.4万公顷,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调研员李瓅说,退耕还林扭住了我国生态建设的“牛鼻子”,其造林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施最大的惠农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据统计,12年来,工程遍及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任务4.27亿亩,惠及农民1.24亿人。
李瓅说,仅2011年,户均补助7000元,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寒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贫困问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种一亩核桃的收入超过种10年玉米。”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陇碰屯唐光阳说,2001年,他响应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号召,把自家20亩地全种了核桃,今年已有6亩挂果,收入近2万元。再过两年全挂果了,守着这些“摇钱树”就够吃花。
“种核桃不仅可以绿化石头山,且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易储藏,经济价值高。”凤山县副县长张武贵说,收获期还长,高达80—100年,目前当地100年以上的核桃树仍在结果。
在云南省新平县,桂山街道办事处青龙社区太平村胡云祥对我们讲,家里123亩地,之前全种玉米产量低,每亩收入200元,自2003年全部退耕还林后种植板栗,加上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一年收入12万元。
在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村村民孙秀娟说,退耕还林之前,全家40多亩地都种玉米,累死累活,一年才3万多元收入。2003年,将22亩玉米地转为林地,剩下的种上当季蔬菜和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现在家里一年收入将近6万元。
国家统计局监测显示,2011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5247元,比2007年增加2275元,年均实际增长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
“一退一还”完成了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今,昔日荒山秃岭、满目黄沙、水土横流的面貌得到改观,曾经远离的绿色正大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