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图景需要每个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聚土成山,聚沙成塔,众人合力才能描绘出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三个意识”层层推进,节约意识意味着反对过度消费,注意节约资源,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环保意识意味着既要保护生活居住环境,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和再生产。而生态意识体现出的则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要增强三个意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首先要让环保的知识和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和认同,才能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地作出环保选择。近年来,环保宣教形式不断创新,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在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也开始发挥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型网络媒体的作用,从而使得生态文明宣教的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也收到了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空调不超过26摄氏度、多采用公交出行等绿色生活理念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
要增强三个意识,不能停留在环保知识的理性层面,还要注重现场的感性体验,让人们通过亲身经历,更加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古老的游牧民族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在逐水草而居的过程中会不断焚烧填埋垃圾,避免影响草场的生长。朴素的生态意识来自于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远离了自然,两者关系的弱化使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和面对自然环境时缺乏切身的感性认识。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开始利用博物馆、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开展生态展览、生态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目前全国已有41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学校和博物馆等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每年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社会公众达2000多万人次。
要增强三个意识,还需要社会管理者创新方式方法,及时对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行为给予正向的反馈。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间都提供卫生纸,政府不断宣传,这些卫生纸正来自于公众做好垃圾分类提供的回收纸张。在我国,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从宏观层面推动了电子垃圾的正规渠道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北京地铁新安装的、可为公交卡充值的饮料瓶回收机,则通过广大民众身边的公共设施,从细微处给予肯定和推动。
要增强全民的三个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爱护生态的社会风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随着公众“三个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危害环境的行为的容忍度也开始降低,地方政府在决策时,需要增加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