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智库组织(EIU)发展经济学家乔恩·科普斯泰克(Jon Copestake)负责宜居性城市的调查,主要是针对全球140个城市的宜居性和可生活性的基本参数和指标进行调查,今年的这次调查把墨尔本作为全球最具宜居性的城市,比较靠后的则是孟买等城市。
评选的指标主要是:生活稳定性、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中国有8个城市入选全球宜居城市:北京(72)、苏州(73)、天津(74)、上海(78)、深圳(82)、广州(83)、大连(85)、青岛(98)。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和建设宜居城市的努力,科普斯泰克日前在日前接受专访时称,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而宜居也将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建设目标。
城市化弊端凸显
记者: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率超50%,但是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你如何看待?
科普斯泰克:按照可宜居性的指标来说,中国几个大城市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参与到它们的建设当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并选择居住在这些城市,给这些城市带来非常高的宜居压力,包括健康、医疗、保障特别是稳定性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制定了很多经济刺激政策吸引了很多人加盟当地的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城市病”,如交通堵塞、犯罪率等现在挥之不去的一些问题。
那些宜居性表现比较好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城市规模控制在中档,是一些国家的二、三线城市,人口比较少,人口密度比较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一些城市就比较适合宜居。由于人口密度控制得比较好,基础设施没有过重负载,没有出现“过城市化”的现象,犯罪率比较低,汽车保有量也比较低。
记者:中国现在的宜居城市和西方宜居城市有何差异?
科普斯泰克:就可宜居性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是有差距的。中国入选的宜居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都比较好,但教育水平表现较差,还有就是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些城市(北京和上海除外)的文化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指标不如西方城市。像伦敦、纽约和巴黎这些国际大都市,它们有更多的剧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和体育运动场所,更容易吸引一些国际级的赛事落户,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城市还略逊一筹。
追求宜居是潮流
记者:现在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城乡差距拉大的麻烦,如何解决?
科普斯泰克:中国政府推出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来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农村人口财富积聚能力提升,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包括政府在农村地区推出的低价商品和家电下乡等计划都极大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购买积极性。如果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农村人口不断上升的话,同样也会吸引更多人口来到农村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积聚在城市当中,忍受那些高价的烦恼。中国的城市都处在快速增长和发展的历史轨道中,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十分快而且在不断提速,但是对于可宜居性的指标而言,中国的城市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中国有一些“半城市”——介于正式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种形态在不断崛起,这个现象也会改变未来的城市化进程。
记者:中国已经有太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如何改进可宜居性?
科普斯泰克: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已经成为了其他城市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和对象,它们可宜居性指标和得分都非常靠前,表现丝毫不逊于其他的一些国际城市。
现在可以做的还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不管是去上海还是北京都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交通越来越拥堵,不管是在公路上还是在地铁上,都会发现大量的人在拥挤地使用交通工具,这当然需要改善。在医疗卫生领域,建议进一步提升全民医保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进入“应保尽保”体系。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未来可以有更多国际性的活动落户,吸引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从业者,这样可宜居性会更高。
开放户籍是一把双刃剑
记者:现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正在研讨开放户籍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科普斯泰克: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大都市的做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在文化、地域多样性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样本;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口拥挤,给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更多的压力,进而推高犯罪率,使城市变得不再稳定。是否鼓励人口迁移,采取开放性的政策,这要看城市管理者对该城市的定位:是要建设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是一个在可宜居性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城市。如果上海打算放慢它的经济发展速度,或者在经济表现方面不再那么抢眼,那么它的可宜居性可能会更高。
记者:放慢经济发展步伐使城市变得更宜居是不是一种趋势,中国也将经历?
科普斯泰克:全世界都还是依靠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增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宜居性应该退居第二,经济发展应该是居于首位的。话虽如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真诚地渴望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可宜居,可是更可宜居的前提又必须是经济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这个问题要看我们所谈论的对象或样本是属于哪个收入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富裕水平如何。比如说,对上海或北京这些大都市来说,那些富裕的人群可能更关注城市的可宜居性,可是对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所以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选择的人口参照系或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