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边界无序扩张,促进中心城、新城、小城镇的有机聚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布局,研究城市土地二次开发机制,促进城市空间开发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提升,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
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国家、城市不同层面共同关心的一个热点议题。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面临的结构矛盾和社会问题日趋突出,寻求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的一致趋势和共同目标。
绿色低碳循环是城市发展方向
《更绿更美好的纽约2030纽约规划》提出将纽约建成“21世纪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2020年的东京》提出打造低碳、高效的自立、分散型能源社会;让东京恢复成为清水环绕、绿意盎然的美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提出建造一个绿色的、全球化以及相连的城市。从这些国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来考察,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城市未来建设的总目标,这表明大部分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消耗性的城市增长过程,并逐渐占据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之后,开始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方式,并作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寻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强调产业低碳化和绿色化、注重城市环保形象、引领绿色发展时尚,占领绿色技术高地、提供绿色就业岗位,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挑战,对全球城市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中国在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战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作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将两者紧密相连,这为新阶段提升我国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新气象的“窗口”,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将实践生态现代化的表率,遵循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促进生产空间节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清新宜人,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边界无序扩张
资源与环境是当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居环境质量和公共安全。上海历来高度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2008年,上海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但应该看到,上海在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持续迅速膨胀和相应提升的物质需求,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愈加明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城市自身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当前上海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中,伴随着城市化成熟期、机动化增长期、产业转型期,由此而来的人口增长、空间蔓延、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这不仅增加了转型发展的成本,而且对“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资源相对有限、环境压力较大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既要体现理念的共性,又要把握实践的个性,要紧密结合“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城市战略目标,以构建“以人为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活为理念,以城市禀赋特质为基础、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以“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和先进技术创新应用为支撑,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切实有效地将可持续发展要求渗透和转化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制度安排、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实现城市综合系统的转型提升。
我们要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上海。在绿色发展方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和谐、安全、宜居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边界无序扩张,促进中心城、新城、小城镇的有机聚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布局,研究城市土地二次开发机制,促进城市空间开发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提升,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建设网络生态,加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网络空间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耕地、林园地、绿地和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增强生态网络对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刚性限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撑功能。重建城市水系,注重挖掘和运用水系资源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继承、调整和再生相结合的滨水岸线改造开发,完善“带、片、点、楔”相结合的一体化滨江绿化结构,塑造连续、可达和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打造黄浦江和苏州河城市滨水生态走廊。建设崇明岛生态岛,以崇明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成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发展区域样板与引领者。提高郊区生态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按照公益性、公众性、开放性的要求,建设郊野森林公园或生态园等,提升林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空间。
设立低碳建筑准入要求
我们要建设一个低碳示范的上海。在低碳发展方面,传承世博低碳理念,推进城市运营低碳化,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以推动新城建设、大型居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契机,紧凑布局城市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展低碳社区示范建设,建立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低碳城市系统建设。以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虹桥商务区、崇明岛、临港地区等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开展试点,探索创新、积累经验、加以推广,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低碳示范地区,探索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以低碳能源供应和利用、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低碳产业园区,集聚和培育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低碳型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要求为导向,开发低碳节能技术、发展低碳减排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以严格建筑节能标准、设立低碳建筑准入要求和完善建筑用能监测体系为手段,规范绿色建筑标准为手段,针对不同用能特点的建筑类型,实施更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稳步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筑。以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为核心,发展低碳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推广应用低碳交通工具与智能交通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清洁的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积极扩大生态碳汇为目标,加快构建城市绿化林业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滩涂湿地保护与修复,提高城市绿化力度,发展湿地碳汇,扩大森林碳汇,整治水系污染,提升城市碳汇能力。以培育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为目标,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共享式消费等节能低碳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