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一个全新高度,也为各地发展提出一个重大课题。记者近期采访中了解到,从理念到路径再到制度创新,一股在新起点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正在各地涌现,为建设“美丽中国”带来启示和思考。
坚定信念:不尊重自然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
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是京津沙尘暴发源之一。当记者来到库布其沙漠东端一个叫展旦召的小村庄时,村民吴飞家的40多只绵羊正在圈舍里悠闲地享受午餐。一旁的仓库里堆满了从自家草场上打回来的紫花苜蓿等新鲜饲草,足够它们度过整个冬天。
10年前守着日渐退化的草场每天犯愁如何让羊儿吃饱,现在吴飞家80亩草场已经重现了他小时候的繁茂景象。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局长丁崇明说,铁的事实证明,不尊重自然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由于大量开荒和过度放牧,上世纪80年代初鄂尔多斯市荒漠化面积曾达到国土面积的86%。2000-2008年,鄂尔多斯逐步在全市范围实行禁牧,引导农牧民转向设施圈养,同时大力恢复草场植被。
经过几年努力,鄂尔多斯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成倍上升,不仅换来了蓝天绿地,而且牲畜质量明显提高。“过去10年,大自然给鄂尔多斯上了深刻一课,这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丁崇明说。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记者在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在基层变成坚定信念,在快速发展中积极反思和调整人类自身行为成为一种共识。
从无人知晓的江南村落一跃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守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此江西婺源县旅游委副主任王晓玲深有感触:“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
近几年来,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封山育林180万亩,累计关闭200家木竹加工厂。在客流量屡创新高的同时,婺源不断启用更高标准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所有村庄聘请保洁员,所有农家乐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绘画写生景点的油彩污水全部集中处置等。
探索路径:只有让绿色产生效益,才能真正保护绿色
2009年江西申请建设鄱阳湖国家级生态经济区时,曾有人提出一个疑问,生态保护不仅需要多投入,产业发展还受限制,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江西为什么会感兴趣?3年后,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共青城市一探究竟。
在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园,记者走进了锦兴纺织公司厂区,整洁的车间内只听机器轰鸣,却看不到几名工人。据介绍,由于采用世界顶尖设备,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厂区粉尘污染大大降低,同时用工减少90%,产能提高30%,产品附加值提高40%。
共青城市委书记李晓刚说,锦兴纺织公司代表着共青城的产业发展标准: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这是我们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处理上坚守的底线。目前,共青城市人均GDP达到9800美元,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三倍,万元GDP能耗仅0.28吨标煤,不到江西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空气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与共青城遥相呼应,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的达拉特旗,一条全新的生态产业链正在崛起。
过去8年,达拉特旗东达生态移民村累计吸纳从周边生态退化地区搬迁出来的农牧民近万人。负责建设移民村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同时引入獭兔养殖引导移民改变传统畜牧方式,现在这条绿色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今年东达移民村獭兔养殖全产业链规模产值已经超过3亿元,獭兔养殖给一个普通养殖户(2500只)带来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初步形成了生态系统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百姓致富—更加注重生态系统修复的良性循环。
“只有让绿色产生效益,才能真正保护绿色。”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