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山西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转型综改试验区、生态省建设试点等便是托起这一目标的强劲臂膀。
山西美丽,中国才美
记者:依托傲视兄弟省份的煤炭资源,山西形成了以煤为基的黑色产业链,随之相伴的污染世人皆知、举国关注。生态文明的提出,为多年来受困于“资源诅咒”的山西带来了重大转变契机。我省如何利用这一机会,转型跨越,有所作为?
刘向东: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是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布局上不断明晰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借转型综改试验区、生态省建设试点等“先行先试”的东风,坚持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十一五”期间,全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创造性地实行了 “部门联动”“区域限批”“末位淘汰”“自动监控”“奖惩问责”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流域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经济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山西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支撑,为今后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汤俊权:山西美丽,中国才美。我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北以黄河与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2011年,山西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国率先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启动省排污权交易中心,推进太化、煤气化等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个省辖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森林面积28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03%。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5个;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个。
制度先行,呵护生态
记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我省如何才能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硬杠杠”?
汤俊权: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制度和体制创新,进而探索完善山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其中,法律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在我省就是要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设;健全矿山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费用纳入企业生产报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改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
刘向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须在法治框架下实现。近年来,我省注重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为呵护生态,“十一五”期间,针对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状况,省政府颁布实施了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有效地推动了重点工业企业全面治理和达标;为进一步推进将污染治理纳入法制规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将区域流域企业限批、“三停”措施等纳入地方法规体系;为强化污染减排,我省又出台了《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为强化环境执法、深化污染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袁进:生态文明调整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依共存,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可以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近几年来,我省共制定出台了81项环境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使环保法制建设更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