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一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南京交管部门将新街口洪武路上的几个交通信号灯和倒计时屏进行了更换。更换后的交通信号系统更清晰,更醒目。 建华摄
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12月2日)即将来临,今年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对于杜绝不文明交通行为,公众有哪些建议?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合作,通过题客调查网、中青在线·民意中国网进行的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民调”显示(10682人参与),67.0%的人坦言自己闯过红灯。93.6%的人认同交通信号是无声的法律,应该遵守。69.2%的人期待加大对违反交规行为惩罚力度。
受访者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8.0%的人有驾照。52.5%的人在大城市,27.5%的人在中等城市,11.4%的人在小城市,6.8%的人在县城,1.8%的人在农村或乡镇。男性占52.2%,女性占47.8%。
本次调查同步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警察网、搜狐汽车推广。
72.1%的人认为最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是“闯红灯”
河南郑州某事业单位职工袁江,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他感觉早晚高峰是交通秩序最混乱的时候,摩的到处乱穿,和汽车抢道,汽车随意挤占自行车道,行人着急赶公交车,顾不上看红绿灯就过马路。他坦言自己也从众闯过红灯,“看着别人都走了,就不想一个人站那儿傻等。”
“现在人们的法律、规则意识太淡薄了。”在安徽合肥从事翻译工作的王庆喜,有多年驾驶经验,他发现大多数道路拥堵都是不良驾驶和违规停车造成的。在没有摄像头和交警巡逻的路段,他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他们可能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如果路窄,一下子就堵死了,不但自己到不了还影响别人。”一些幼儿园和学校门口几乎天天堵车,“接送孩子的车能排上三列都一动不动,遇到上下学时段,老司机都会绕行。”
公众对我国目前的交通秩序感受如何?调查显示,32.9%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地方的交通秩序较好,24.8%的人持相反态度,41.7%的人感觉“一般”。进一步分析发现,有驾照的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评价明显高于没有驾照的人,认为秩序较好的比例分别为35.8%和28.9%。不同类型城市的人,认为交通秩序较好的比例依次为:大城市(37.0%)、中等城市(31.1%)和小城市(25.9%)。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赵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总体来看,大城市交通复杂、车辆较多,交通在城市运行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交通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但是,城市越大,过度机动车化的问题越严重,一些交通设施保障了车流畅通,对行人的需求则考虑较少。同时,在汽车进入家庭后,人们的文明交通意识并没有跟上,法不责众的心理普遍存在,在人行道停车、占用应急车道、不遵守信号灯等情况时有发生。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今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56亿,共有23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18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
在车辆如此迅猛增长的情况下,遵守交通信号无疑是保障交通秩序的基础。调查显示,公众对不同交通信号的知晓率分别为:红绿灯等信号灯(80.1%)、交通标志(79.9%)、交通标线(74.6%)、警察手势(62.5%)等。虽然人们对红绿灯的认知程度较高,但调查也显示,67.0%的人坦言自己闯过红灯。
在没有信号灯的过街人行横道处,当车辆遇到行人或非机动车过街时,一般人通常怎么办?调查中,38.8%的人选择“人让车”,28.8%的人选择“车让人”,31.0%的人选择“看情况”。
同济大学中德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李克平指出,在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当人行道上绿灯时,右转车辆理论上应该让人。但现实是,车辆基本上不让人,行人必须与机动车争抢。另一方面,有时行人不断从车前经过,如果车辆很长时间都不能通过路口,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会蔓延到路段上。所以,在交叉口区域交通流的安全和有效的组织非常重要。行人过街、人车冲突等安全文明出行的问题需要政府、交管部门、规划部门、道路建设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关注。
调查显示,当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有:闯红灯(72.0%)、驾车时打电话(59.5%)、超速(55.0%)、遇斑马线不礼让行人(51.1%)、并线不打灯(50.4%)、扔垃圾(49.2%)、酒驾(48.7%)、加塞(48.1%)、随意挤占自行车道(46.2%)、随意并线(43.6%)、闯禁行(27.9%)、开得过慢(25.1%)等。
不文明的交通行为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227起,造成798人死亡。因违反道路标志标线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87852起,造成26154人死亡,其中,驾驶机动车肇事造成25182人死亡,驾驶非机动车肇事造成694人死亡,步行肇事造成262人死亡。
59.5%的人认为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首因是“人车争行”
为什么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屡见不鲜?从人们闯红灯的原因中可见一斑:63.4%的人首选“随大流”;62.1%的人选择“缺乏规则意识”;40.6%的人认为是“不用受惩罚”。接下来还有:路上没有机动车经过(35.2%)、有急事(31.5%)、红绿灯设置不合理(27.9%)、司机会让行人(16.3%)、不闯红灯被认为“缺心眼”(15.6%)等。
交警的执法权威性也是受访者提及的问题,调查显示,68.4%的人尊重所在地方的交警的权威,5.5%的人持相反态度,24.7%的人感觉“一般”。
“我们没办法处罚行人,只能尽量说服他们等绿灯。”贵州铜仁玉屏县交警綦明所在的县城,只有十几名正式交警轮流巡逻执勤。让他头疼的是,一些从农村进城的人根本不懂交通规则,“他们学会走斑马线是第一步,下一步才是看灯,挺难的。”他感觉,近几年县城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公车、私车数量增长都很快,但是停车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建设没跟上,商场、超市、街心花园等地附近特别容易堵车,人们又不太懂规则,只能靠交警指挥。
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排名前三的是:人车争行(59.0%)、汽车过多(53.3%)、闯红灯等不守交规现象多(52.0%)。其他原因包括:上下班时间过于集中(44.2%)、道路规划不合理(41.8%)、城市人口过多(35.9%)、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合理(31.4%)、公交优先未落实(25.9%)等。
李克平认为,当前交通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规划重机动车,轻行人和自行车。目前大多数机动车通行路线比较明确,自行车和行人的通行在规划设计时就不够明确。在规划设计时,必须提前与当地交警做前期沟通,图纸上要明确指示各个方向的机动车、自行车、行人通行安排,在规划上解决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
“一些城市的交通理念就是让机动车快起来,这就导致机动车过度使用,挤压了其他出行方式,加大了交通秩序混乱程度。”赵杰说,我国大多数城市是三块板道路(即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编者注),其他国家的专家来了都很羡慕。但现在不少城市的情况是,一块被周边单位租下来供员工停车使用,靠交叉口的一块划成了右转车道,这样几乎就没有了自行车道。步行环境也比较差,比如,我国规定在城市主次干路,每250~300米就应该有行人过街设施,但现在不少地方要走很长时间才能过马路,行人不得已就会翻越隔离设施,很容易发生危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认为,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很多城市功能区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社区居民出行便利。比如,北京市天通苑、回龙观等几大居住区的居民,上班的地方通常很远,很多人只能买车。而开车只能走一条线进入中心城区,上下班高峰时肯定会拥堵、混乱。
“交通信号设置需要更多考虑行人利益”
自从北京西单设置了几座行人过街天桥后,某培训学校职员李丹觉得逛街安全、方便多了,虽然人流量很大,但她基本上没看到随意横穿马路的现象,“过街天桥有电梯上下,有的还直接连通商场二楼,谁还费力去翻栏杆呢?”她感到,一个设施、一个信号的设置对人们行为的改变是巨大的。前不久,她学校附近的一条路,划出了双向车道后,堵车现象也大为改观。
调查显示,44.0%的人感觉自己所在地方的交通信号(包括信号灯、标志、标线等)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18.1%的人持相反态度,24.4%的人感觉“没变化”,13.5%的人表示“不好说”。
“交通信号设置需要更多考虑行人利益。”李克平在上海、杭州等地几十个路口调研后发现,行人过街红灯时间越长,闯红灯几率越大,他建议行人过街红灯时间设置不宜超过90秒。另外,在5条车道以上的道路路口,要设置人行过街安全岛,行人可以在安全岛里等待,这样既能提高行人的安全性也能提高机动车通行效率。但他也指出,交通信号就是无声的法律,无论如何闯红灯是不应该的。
调查显示,93.6%的人认同交通信号是无声的法律,应该遵守。
要杜绝不文明交通行为,69.2%的人期待加强执法,加大对违规行为惩罚力度;65.0%的人希望完善立法,使交通规则变得明确合理;59.7%的人希望消除特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57.8%的人建议加强规则教育,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54.4%的人认为要从自身做起,尊重遵守交通规则。
赵杰认为,人们的规则意识很重要,在国内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仅容一辆车通行的小路口,车辆你抢我也抢,很危险效率又低。而德国等很多国家的民众都恪守“拉链法”——依次交替通行,很快就通过了。
“交通秩序本质上是交通出行合理化和文明化的问题。只有交通出行结构变得健康,交通秩序才会良好。”赵杰说,私家车不应该是日常必备的交通工具。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上下班人流量大、集中、规律性强,比较适合集约化、通道式服务的公共交通使用,要让公共交通服务与居住地和工作地紧密结合。同时,建立安全、连续和舒适的步行、自行车环境,鼓励中短途交通使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乔新生建议,从三个方面解决交通秩序问题:第一,应当树立行人优先的原则,像上个世纪80年代那样,大规模建设自行车道,5公里到10公里之内,鼓励居民骑车绿色出行;第二,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让家用轿车成为真正的奢侈品;第三,必须加快公车改革,禁止公车私用。
“安全文明出行,公车、警车带头,老百姓才能跟上。”綦明曾去贵州凯里出差,他发现那里交通状况很不错,当地政府针对公务员不走斑马线等交通违规行为,处理手段从警告直至行政记过,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作用很大。
要改善当前的交通状况,64.7%的人建议行人车辆严守交通规则,62.0%的人建议完善公共交通,56.1%的人希望做好城市规划,46.9%的人建议错时上下班,45.0%的人鼓励骑车出行,41.3%的人希望加强智能交通建设,31.0%的人希望裁减公车数量,28.0%的人建议车号限行,27.0%的人建议征收拥堵费、环境税。
“设立交通安全日非常有必要。”李克平说,交通安全宣传要持续化、常态化,最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外,对驾驶员的培训,不能只是应试培训驾驶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交规,树立安全意识、文明意识,人们出行的每一天都应该是安全日。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希望,从今年第一个交通安全日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是文明生活的一种标志,也是对个人安全和社会秩序负责的最好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