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官员称,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系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应考虑生态承载力
李景光
姜克隽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昨日,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称,这意味着确立环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此外,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表示,国家将在特定区域划定“生态红线”,以对国土安全格局进行优化。
“生态文明”贯穿各领域
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说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夏光表示,这是明显信号,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去,“确立环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类似于基本国策。”
高吉喜认为,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而十八大报告则正式将“生态文明”纳入政治发展高度。“这是符合国情的科学的提法,是历史必然。”
报告出现39处“生态”
据记者统计,十七大报告出现16处“环境”、14处“生态”字样。而十八大报告出现25处“环境”、39处“生态”字样,并专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章节,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高吉喜解释,此前多提“环境”是跟污染联系起来,现在提“生态”则涉及国土安全格局。
“美丽中国的提法非常好,这样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就全了。”夏光说,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生态文明的概念还强调了社会伦理道德、绿色经济等涵义。目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环保工作是“利好消息”。
国家将设立“生态红线”
在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章节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被放在首位,其中包括“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高吉喜表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便是国土格局的优化。“无论是从经济社会,生物多样性还是人居环境来说,都需要有好的环境的国土。”
他表示,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其为国家生态安全底线。这将是“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道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的“红线”。
开发地划分生态功能区
高吉喜目前正受国务院委托调研生态红线的制定工作,已初步具有思路。他介绍,总体有三步骤,首先,对国土进行优化,明确哪些地方可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其次,对可开发的地方划分产业结构布局,“开发的地方也不是什么都能建,要划分生态功能区,确定可落实哪些产业。”再次,决定布局后,则要考虑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来决定产业的规模。
生态红线,至少要保护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第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物种资源奠定基础,这是物种生命线的保障;第三、保护生态屏障,为人居环境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