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食街
城中村
塑像广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经过32年来的高速发展,已成长为一座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32年间,深圳始终将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道路,初步建立了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城市绿化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了植物多样、绿量充沛、具有南亚热带海滨特色的城市绿化格局,整体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初到深圳的人,会惊讶于这座城市有如此多的公园和绿地,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被绿色渲染着,无论是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锦、绿树婆娑的深南大道,还是闲适幽静的街巷社区,处处展现着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开门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环境,晚饭之余,在小区花园或社区公园里散散步,工作一天的疲惫就此消去;周末,和家人一起到莲花山、深圳湾公园呆上半天,尽享生活的惬意;长假里,驱车羊台山、仙湖植物园等郊野森林公园,更能亲山近水,感受自然之美。
一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面是绿化事业成就斐然,32年间,深圳在经济增长和宜居至上间走出了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
高起点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绿化绘就美好蓝图
1986年,深圳在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中选择了一个当时非常罕见而富有弹性的空间发展模式带状组团结构。正是这个结构强大的弹性和适应能力,使深圳避免了城市扩张的连片无序蔓延。
在这个规划中,对城市绿化最具影响力的指标是:各组团之间预留400~800米绿化隔离带,城市主次干道一律预留10~50米绿化带,借此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骨架和道路绿化网络,这成为30多年后深圳城市绿化的基本框架。
在后期的若干次城市规划修编中,深圳始终坚持和发展组团结构、组团隔离、组团连接、组团特色,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西、中、东“三轴”和南、北“两带”为基本骨架的“轴带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组团间绿地防护带的有效隔离和交通网络的支撑,克服了城市超快速拓展的压力,构建起自然与城市和谐交融的多中心带状山海城市形态,为深圳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此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深圳对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过3次修编和调整,特别是2004版《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首次突破了城市建成区的界限,对全市域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规划,为城市绿化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该规划将市域生态绿地系统分解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系统、城市绿地”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建设8处区域绿地、16条城市大型绿廊,将城市中逐渐岛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在“资源、人口、环境、土地”四个难以为继的条件下,2005年,深圳创造性地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将全市域将近一半的土地划入控制线内,设为禁建区。率先在国内通过政府规章明确保护的城市生态控制界线,既保障了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更实现了从“规划建绿”向“规划护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