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昨日报道说,占据珠江、黄浦涌、广州塔、磨碟沙公园等极致景观优势,一所未见报批、未见公告的高价私人会所,近日悄然现身于磨碟沙公园内。而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公共的、免费的凉亭茶室。不少市民国庆节后发现,此前的公共凉亭不复存在了,质疑声瞬间四起。
或许公园管理者会说,引入高级会所,完全是提升景区档次,优化服务项目的善举,高级私人会所这样的高端项目入驻公园,既可形成效益与旅游效应,又可满足不同人群之需,堪称“公园升级”嘛!
那么,作为获益者的百姓是否应拍手称快才对?相反,公园管理者收获的是反对与质疑声一片。要厘清这一问题,有必要先回到“公园为何物”这个起点上来。所谓“公园”,顾名思义,“公”乃“园”之前提,而这个“公”字的内涵,显然包括了“公共”、“公众”、“公益”等多层含义,因此真正意义的“公园”,理应别无选择、毫无偏见地向所有公众提供普遍服务,这也正是“公园”被称为公园,而不叫“私家园林”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园”作为一片“公地”,不能被部分特殊群体“排他式”地独享。
再回过头来看私人会所圈地“公园”的情况。私人会所尽管是高端享受,也确实满足了部分公众的需求,但当私人会所入驻公园,圈地收钱之后,“一道有形的隔离围栏”外加“一道无形的收费门槛”共同将原本属于全体公众的公地,变成了仅服务于某些特殊群体的私人乐园。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类似事件解读为对公众土地权益的侵占,也并无不妥。
而这样的侵占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顺水推舟地成为现实,除了特殊群体的需求驱动外,本该守住公益本位的“公园管理者”却角色错位地自我定位为“公园经营者”,并越俎代庖将公园当作免费资源和牟利道具。这显然是“公园一升级,公众反生气”这一悖论上演的根源所在。
当然,“会所”进“公园”一事,倒也并非绝对不可,但需要确保两个前提:一是首先要征得公园真正主人们的点头认可;其次,这公园里的“会所”还必须提供无差别的普遍服务,成为公共会所。符合了这两个前提,“会所”进“公园”才能免遭非议。
必全绿化
2012-10-18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
(0)
【编辑】必全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