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指标成为人们衡量生活质量的基本指标,拥有优美、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如何更好地实现区域绿化,为百姓打造绿色城市呢?日前,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打造“双核联动―多极贯通―绿网相间”的生态人居格局,精确实施绿地系统建设,建设海河生态走廊,打造津城绿色交通体系,推广绿色社区,创建生态宜居的城市。
打造“双核联动”生态人居格局
本市将协调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和自然生态空间的关系,依托基本生态控制线勾画天津城市发展方向和扩展边界,抑制城市发展对生态空间的挤压,构建天津市“双核联动―多极贯通―绿网相间”的生态人居格局。
“双核”即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以海河绿色生态廊道为依托加强“双核”之间的生态连通性,保留“双核”之间生态开敞空间,控制蔓延式城市空间扩展,防止城市空间无序扩张。在城市“双核”内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绿色社区,建立天津市节能、环保、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典范。
“多极”即天津市城市“双核”发展外围新城组团。构建交通便捷、职住平衡、设施完备的新城,疏解城市“双核”人口、交通、人居环境的压力,与城市“双核”产生自下而上的相互呼应,形成城市多级发展轴。
“绿网”即以“五带、四廊、三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协调网。“三区”是指“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四廊”是指四条纵向贯穿市域南北部的生态廊道;“五带”是指五条横向连通市域东西部的河流生态带。
打造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
本市将继续大力打造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慢行交通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2015年,建成地铁2、3、5、6、9号等线路,启动4、7、10号线,滨海新区B2、Z1、Z2、Z4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电动和新能源公交车辆占公交车辆30%以上。
通过建设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提高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的覆盖率和可达性。选择天津港南北向自然风光较好岸线构建滨海休闲步道区,满足居民沿海观光旅游的需求;选择历史文化古城(蓟县古城、杨柳青古镇、葛沽镇、市区历史街区)建立的历史城镇步道区,满足游人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的需求。
实现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低碳
本市将在“十二五”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津南新城、西青新城和武清新城作为绿色建筑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建建筑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并逐步改造不达标老建筑。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技术设备,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热泵等,实现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低碳。全面普及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社区景观、绿地及公共浴室、公共厕所等重点公共设施要全部安装节水器具,并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全面提高建筑节水。
全市范围内进行绿色社区示范推广
到2015年,西青区、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已获得命名的1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市示范小城镇都要建成生态镇。60%规划保留村建成生态村,1/3规划保留乡镇建成生态乡镇。积极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成为“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示范新城。在全市范围内统筹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开创天津市生态市建设新格局。
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津南新城、西青新城和武清新城为绿色社区建设示范区,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绿色社区示范推广。规划绿色社区示范区内新建社区全部达到绿色社区标准,并逐步改造不达标老社区。到2015年,全市10%以上的社区达到市级绿色社区标准。
2015年市内六区达到健康城市标准
协调市内六区与其他区县中小学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继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推进天津市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形成顺应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开展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信息化体系,到2015年,市内六区达到健康城市标准,全市基本实现人群普遍享有便捷可靠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