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揭示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轨迹。从物质角度看,旧城本身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具象的实证,并为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作出贡献;从精神的角度看,旧城保护能够培养人们对自然与自身文化的敬畏与尊重,是精神的升华和文明的进步。
记者日前从“第21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上了解到,“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从“内涵、外延、重点、全面”等方面入手,探索“小规模渐进式”的人口疏解方式,推动旧城整体保护,建立“十二五”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库,让旧城形成“一轴一线一带”的保护格局,实现“更强的保护力度、更广的保护范围、更高的保护水平”的保护目标。
新增3片保护区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人介绍,2002年,《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颁布,首次提出要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实行“院落划分、用地调整、人口密度分类、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等保护方式。2004年,编制《北京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风貌保护和高度控制。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旧城保护工作,近期将颁布《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这次规划新增加了东城区新太仓、东四南大街和西城区南闹市口3片保护区,将严格控制这些区域的开发与利用。
新太仓胡同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北部,是明时北京的粮仓之一,清朝时粮仓废弃,变为民居,至今该地区仍以民居为主;东四南大街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主要建筑古迹有东四清真寺,现在是商业繁华地段,人流量非常大;西城区南闹市口借助闹市口而兴起,现有很多金融机构汇聚于此,是有名的商业集散地。这3个片区都与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片区相邻,因此,这次规划可谓是原有保护规划的延伸。规划出台后,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增至33片。
扩大4片保护区范围
《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不仅新增了3片保护区,而且还扩大了什刹海、国子监、皇城、北锣鼓巷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使北京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总占地面积达到了414公顷。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跃说,前两次规划中划定的保护范围都是历史文化比较集中、布局比较规整的街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街区和院落都是方正、规整的,有些保护区内可能有个别院落是凸出来的,因此,保护区的范围也不应该是规整的。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来说,保护应该按照院落、街区的规制来划定,不能简单地以一条直线来勾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际需要,这次规划扩大了原有4片保护区的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启动4个保护试点
邱跃透露,为了推动全市的保护工作,北京将启动4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分别是内城天桥保护区、房山水峪村、近郊的贝家花园和平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仁义巷”,试点内容包括编制保护规划、实施保护措施等。他希望这4个试点能够为将来各区的保护工作提供经验。
据了解,4个试点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始筹备。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此前已对天桥景观标志性建筑方案征集意见,目前初步定下“桥印糅合”方案,方案以“印记”方式标示老天桥的遗址原位,将石拱桥和石碑迁至南侧绿化带的前端进行建造;现在,有关工作人员正在水峪村驻扎,了解该村历史,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要点编制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近期将组织专家研讨贝家花园的保护范围方案,其中涉及其附近的区级文保单位圣琼·佩斯着诗处的修复;平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仁义巷”的保护工作也即将出台具体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
渐进疏解旧城人口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过快,给旧城保护带来很大压力。对此,邱跃说,北京将在旧城范围内探索“小规模渐进式”的人口疏解方式,控制旧城人口总量,缓解旧城压力。
北京旧城的范围是明清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城市区域。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旧城区人口需由180万人降至110万人,即每年需要疏解4.1万人,约1.52万户。
2000年至今,北京13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腾退、修缮,约占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43%。共修缮文物面积约33万平方米。重点修缮了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大高玄庙、孔庙、国子监、长椿寺、法源寺、火德真君庙、李大钊故居、琉璃厂火神庙、佑圣寺、广福观、普度寺大殿、蔡元培故居、于谦祠等百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通过文物腾退,共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800余家、居民1万余户。
必全绿化
2012-09-30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0)
【编辑】必全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