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自3月上旬以来,农民纷纷将自种的白菜、包菜耕除。对此,汉寿县蔬菜办称,保守估计毁菜6000亩以上,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4月2日《湖南日报》)
导致菜农毁菜的原因,是大众并不陌生的“卖菜难”。据菜农说,请人割菜、装卸,加上运费、进场费等,把白菜送到市场,每公斤的成本起码要8毛钱。可现在,长沙市场白菜批发价约6毛钱1公斤。卖得多就亏得多,耕掉还能减少损失,如此说来,毁菜还是一种“理性选择”。
对于农民毁菜,相关部门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难测,而菜农又恰恰市场意识不强。具体是:生产无序,盲目扩种;品种单一,竞争力差;流通不畅,缺乏直销渠道。不能说这些分析没有道理,但也不得不问,为啥这些建议没能早点让农民知道,早点用来指导蔬菜生产呢?
这个基地种植蔬菜5万多亩,其中白菜有3万多亩。这可不是零星种植,这么大的面积,无论如何都应该纳入相关部门重点服务和重点关注的范畴。农业部门本来就应该“接地气”。如果提前介入,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有效解决农民种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通过开征“蔬菜保险”等手段,未雨绸缪,岂不是能够避免毁菜悲情发生?眼睁睁地看着农民在种菜中存在问题,而不提前帮助解决,只是在事后感慨,这是不是有些“马后炮”的意味呢?
回溯过往可以看到,几乎每一起“菜贱伤农”之后,相关部门总要站出来指责一下农民市场意识的不足,而且谈得头头是道。似乎在农民身上,再一次验证了“市场不相信眼泪”。然而这眼泪,对于农民农业来说,它是实实在在发自肺腑的痛。
对于社会来说,感慨农民市场意识不足可以,做做“事后诸葛亮”也行,但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却不能总是怪农民怪市场,而更应反思自己的不足,想想自己在帮助农民提高市场意识上,到底做了多少事,还有多少可做的事。(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