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着力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有效控制和消减点源面源内源污染,实现巢湖水环境持续改善。依托湖光山色、历史文化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等为特色的国际滨湖度假旅游目的地。
政府工作报告中,合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新目标:在报告中,26遍,一遍一遍提及、强调“生态”、“环保”,列出2013年“环保清单”,明确在未来5年内,合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跨越。离开经济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发展与环境的兼顾,在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3年以及未来5年,是合肥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如此,在报告中,“生态”和“环保”依旧被定位为关键词,直接提到这两个字眼的地方,达到26处。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合肥将用5年时间,不仅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新跨越,还将建设全国著名的生态城。
今年实施巢湖“水专项”课题试验
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山绿起来、水清起来、天蓝起来、人富起来,合肥更加美丽?梳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进行了思考,就“保卫蓝天绿水”,做出2013年的行动计划:
2013年,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方面,合肥将推进《巢湖流域管理条例》的制定,编制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实施入湖口截污、生态修复、通江航道等“八大工程”;对入湖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沿河沿湖岸边居民将生态搬迁,对湖滨带保护修复;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二期项目,重点实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国家规划的环湖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配套的400公里管网建设。
加大水环境监管力度,实施巢湖“水专项”课题试验项目。2013年,合肥将继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掀起新一轮植树造林热潮,完成植树造林33万亩、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200万平方米。“染绿”江淮分水岭脊线、巢湖边岸等重点区域,机场高速、合安高速、各组团之间、十五里河等生态廊道之外,还将在合肥市区,建设坝下河、丝绸、滨湖等7个新公园,扩建提升环城、花冲、包公等6个公园。
加强扬尘治理,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限行“黄标车”,严处“冒黑烟”机动车。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严格控制城市噪音污染。
“全国生态城”涵盖4块国字号招牌
守护青山绿水,达到既定的5年目标,任务颇重。按照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表述,5年内,合肥在朝着全国“生态城”目标前进的途中,至少需要“拿下”4块国字号招牌。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保护,由2012年启动,最终提升至“国家战略”;依托大湖、温泉、湿地、名镇,让合肥由一个旅游输出地、集散地,变成国际滨湖度假旅游目的地;除此之外,还将通过添绿、造林,增添城市绿景,让合肥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从去年甚至更早,合肥就已经开始谋划和行动:全球招标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半汤和汤池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500亿元投入环巢湖治理;环巢湖旅游公路全面动工;PM2.5在省内率先监测并公布……
对于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处理,也有专家向晨报分析:合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应对现实课题和任务,更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有些人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简单地以GDP增长率作为干部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甚至GDP‘一俊遮百丑’,数字上去了,生态环境却被严重破坏。”这位专家指出,合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需要实在的环保资金、行动计划,更需要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的“环境政绩观”,切实解决环境执法难题,构建起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