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咸宁 建设林业强市
必全在线 www.bqsoo.com 来源:湖北日报
从空中俯瞰咸宁,阡陌纵横,襟江带湖,到处郁郁葱葱,绿满山水之间。
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咸宁桂乡大道,绿色扑面而来。一路桂花香,满目竹林翠。
走进咸宁,我们陶醉在山青水碧的美景之中。野花与幼苗齐放,远山与绿林一色。
绿色,正是咸宁这座城市的本色。
咸宁的优势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
地处鄂南的咸宁,七山一水两分田。
过去山阻隔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延误了致富的进程。人们骂山,怨山。
如今换个角度看,山也是资源。
有人算过一笔账:以咸宁的崇阳县为例,该县林地面积189万亩,每亩增加一立方米木材产出,全县农业产值可增加20亿元。如果进行高效开发,发展规模种植与现代加工业,更是潜力无限。
其实,山是独特资源,山有无尽希望。
市委书记黄楚平说,咸宁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青山绿水是咸宁最大的财富。
2007年7月,咸宁市委、市政府从这一市情出发,做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战略部署,及时将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山地开发上来,举全市之力向荒山进军。
全市抓住盛世兴林的机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山上再造”工作。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资开发荒山资源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山地等农业资源的优惠政策》,通过放宽工商注册登记条件、实行灵活用地、资金扶持、税费倾斜、项目扶助等多项优惠政策措施,全面营造开发的氛围。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导、激励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荒山开发的积极性。全市引进规模以上开发项目72个,林产品加工企业9个,协议资金10亿多元,湖北金桂湖、香峰园等外来公司近两年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都超过了1000万元。
一批机关干部、民营企业主积极上山下乡,开发荒山。目前,全市共有276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荒山开发,投资4420万元,开发基地3.9万亩。全市参与开发的本地民营大户达340多个,投资达1.2亿元,开发基地9万余亩。
为解决资金难题,咸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和财产保险业务,拓宽融资渠道。2008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466宗,抵押林地面积7.8万亩,贷款金额1.67亿元。
同时,在各级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每年县级不少于200万元、市级不少于500万元的标准,建立山地开发专项财政资金,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鼓励规模开发,引导集约经营。
市委、市政府还推行“山上再造”工作目标责任管理,通过责任状的形式,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人,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专班常年抓的良性工作机制。在去年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一次性拿出40万元,对“山上再造”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各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出奇招。崇阳县实施规范项目扶持、以奖代补、减费让利等措施,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引进30位种植大户投资开发。
赤壁市余家桥乡的农民与成都龙泉驿区水果商联合成立了赤壁绿态果蔬农民合作社,经营果园5000多亩,开发商投资入股、农民则拿山地和投劳入股,实现了生产要素有机融合,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全市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此举大大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拓展了林业生产的潜力和空间。林农既可以通过发展林果业、出让林权获取收入,又能够为造林企业、开发大户打工得到报酬,还拓宽了发展观光林果业和生态农庄实现增收的途径。
咸安区金桂湖林业开发公司,近两年开荒造林1.3万亩,长年雇请农民工200多人。在该公司打工的农民每年人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绿色,为咸宁农村经济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在咸宁农村,一首民谣广为流传:“苗木变成摇钱树,水果变成金元宝,岗地变成聚宝盆”。
市林业局局长邹济舟说,实施“山上再造”工程以来,全市每年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以上。如今,咸宁森林覆盖率达到54.2%,比十年前增加了5.2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林业,延伸产业链,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区
8月14日,全国首家森工科技产业园落户咸宁市咸安区。同日,湖北省林业局与咸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双方决定共同把咸宁建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先行样板,现代林业的成功典范。
省林业局局长王海涛说,要把生态和林业产业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还得依赖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聚集,加快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事实证明,没有产业的林业是没有活力的林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林业的大发展。只有通过林业产业这个载体,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建设的发展。
市长任振鹤说,咸安森工产业园正是咸宁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一个生动示例。
森工产业历来是咸安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咸安区内拥有森工企业18家,巨宁森工等一大批地板加工和包装企业聚集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以板材加工为主的森工产业企业群,生产出各种规格的中高密度纤维板、木芯竹胶板等产品。年实现产值6亿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板材加工生产地。
森工产业科技园的建立,将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引进,实施“三位一体”的森工发展战略,构筑或完善上游的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产业、中游的基材制造产业、下游的地板加工产业三大产业链。
据介绍,3年内森工产业科技园将建成以巨宁森工为产业龙头的森工产业集群,引进20家地板深加工企业、10家配套企业,投资100亿元,形成年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安置社会劳动力6000人的规模效益。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胡建华说,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过程中,咸宁非常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一个龙头企业,把产业链延伸拉长,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去年,咸宁引进山东晨鸣纸业集团投资百亿元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它将制浆造纸与林业基地建设、林业资源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林纸结合,形成育苗、造林、采运、木材加工、制浆、造纸一体化经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利税20多亿元。今年到位资金1.5亿元,顺利完成100万亩林地流转任务。一个新的林浆纸呼之欲出。
咸宁楠竹资源十分丰富,楠竹160万亩、立竹量2亿根、年产竹2200万根,占全省八成的份额。为将上苍赋予的资源转为现实的生产力,咸宁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实施竹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引进博友竹业落户咸宁经济开发区,投资5.8亿元,流转林地40万亩建设丰产竹林,研发高档地板、竹纤维、竹炭等高新技术产品,明年5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5年内将建成华中最大的竹材制品出口创汇基地。
沿着这条路径,油茶、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勃勃兴起。全市林业特色基地发展到350万亩,其中桂花面积6万亩,品种数量、鲜花品质和产量、古树数量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苗木花卉、猕猴桃、雷竹等基地均突破了6万亩,跻身全省前列。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个个新兴的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如今咸宁逐步形成了竹产业、林板业、林纸业、苗木花卉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业、桂花产业、中药材产业等八大特色产业,森工企业发展到500多家,2009年实现森工产值18.4亿元。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建设生态宜居之城
11月6日,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工程完工,开门迎客。53岁的咸宁市民卓大风跟随市民一起游园,拾级而上,溪流潺潺,绿树长荫,令人心旷神怡。
她激动地说,登潜山是大部分咸宁市民每日的“必修课”,一二期工程相继完工后,山上路灯配好了,道路刷黑了,门楼、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都高标准地建起来了,真是太好了!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立山说,为建设宜居生态之城,市政府斥巨资对潜山这座“城市中的山林”进行改造建设。去年将一期工程列为向市民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予以建设,今年4月已竣工验收。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工程(二期工程)列入“十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之一。
据介绍,到2015年,该市将完成投资2.33亿元,把潜山打造为彰显森林景观特色、兼顾城市公园功能的AAAA级旅游景区,构建旅游新城的主导功能区、景观核心区。
以前杂草丛生,乱石嶙峋,污水横流的淦河,经过综合治理,尤其是今年投资2500万元的景观带工程建成,如今两岸柳绿花红,林趣石奇,成为市民锻炼、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全市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培植城市森林。实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腾地植绿”工程,加大公共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总量适宜、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系统。把桂花、楠竹从山野移入城区,现在城区四季绿荫掩映,一条绿色长廊穿越中心城区,目前市区绿化率达到45.6%。
建设环城绿色景观通道,打造生态走廊。重点保护新建的环城公路以及城市入口公路两侧山体,保留原生森林植被,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形成“一路畅通、一路绿荫、一路景观”的森林生态走廊。目前,107国道生态走廊苗木花卉发展到6.8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两旁植树20.4万亩。国道、省道绿化率90%以上,县乡公路绿化率76%。
以特色农庄绿色家园为主体,开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开发特色花园、果园、茶园、竹园,将休闲农业和农家乐观光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上周末一大早,咸安区吉祥农庄老板陈耀祥又接到订房电话。他兴奋地说,今天客房又爆满了。山坳里,层林尽染的枫林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在水面嬉戏;山那边,不时传来猪羊的叫声。武汉的游客付小姐说:这简直就是一幅雅致的田园风光画。
1997年,陈耀祥放弃深圳的物流公司,带着130万元的家当返乡承包荒山,创办农庄。农庄占地2000多亩,其中山林700多亩,桃、李、梨、板栗、柿子等果树50多亩,还有池塘、茶园、稻田,农庄年可出栏生猪500多头,生态鸡9000多只。
在咸宁,类似这样的农庄举不胜举。这些农庄正成为城里人的“新宠”。
市委书记黄楚平说,桂花之乡咸宁“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咸宁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
林业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建设“武汉城市圈现代林业示范区”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机制体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主题,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以有效发挥多种功能和效益为目标,践行“生态提质,产业升级,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新理念,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思路,紧紧围绕“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大力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治理和改善石漠化生态系统,大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不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和林业经济总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承载能力,有效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10年努力,全市森林面积达到8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将咸宁建成武汉城市圈生态体系最为完善的森林生态城市;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林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
决策者声音:
黄楚平(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良好的生态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国际竞争力,也是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谁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些年来,咸宁发展比较快,中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咸宁拥有良好的生态。可以说,生态已经成为咸宁的一张王牌、一大优势、一个品牌,成为咸宁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保持和发展这一特色和优势,是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任振鹤(咸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本。市委三届五次会议提出了把咸宁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全市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将林业建设与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为总体要求,立足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不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和林业经济总量,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