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民勤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乍一看,甘肃民勤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并没两样,同样是生产农产品,同样是为当地农民增收,但不同的是,国栋合作社处于甘肃西北部的民勤县,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当别处还在意气风发地准备着大干快上时,这里的一些人已经在为逃离家园做准备,这些,决定了他们的初衷和手段都有些不同。
公益的心,公益的事
“我们所有的努力,是为了抗击沙患,不是直接为自己捞好处,对我们来说,防治沙化就是最大的好处”
这不同,首先表现在这个合作社的初衷上。
在距离民勤县城14公里的夹河乡国栋村东边,有一片种植了1500亩梭梭的生态林基地,其中有100亩梭梭是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刚刚上午9点多,太阳晒在身上已经火辣辣的疼。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核心人物之一马俊河戴着草帽一边走在初成气候的梭梭林中,一边说:“这片林子是我们从2007年开始种的,眼前这100亩是去年刚种下的肉苁蓉,等2014年肉苁蓉长成了就能开始盈利了。我们所有的努力,是为了抗击沙患,不是直接为自己捞好处。对我们来说,防治沙化就是最大的好处。”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韩杰荣也在指导着合作社的工作。说起合作社成立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建立合作社的想法早就有了,初衷是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增强造血功能,为治理沙患服务。2010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筹到了一小部分资金,但依然没有地用于沙产业作物的试验和种植。马俊河是国栋人,于是我就和他商量,从国栋村协调一部分荒地出来做这件事。”
刚开始,韩杰荣和马俊河去找国栋村村支书许新成的时候,村里也有颇多顾虑和猜疑。“但是最后,我们考虑到他们是做公益项目,作为民勤人,沙患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所面临的,我们就答应把村子里的荒地让给他们种植。”
马俊河说:“被村民们撂荒的地,如果继续荒下去,只能加速荒漠化,还不如花点心思种起来,为老乡们、为协会真正谋点利。当时我们想着自己先来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了,谁想种都可以加入。另外如果国家发放土地的良种补贴,我也决不经手,一律直接给所有权人自己。”
马俊河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既能种树保环境,又能增收留住人。公益属性是合作社最大的亮点。目前合作社有两位工作人员,马俊河和魏瑾杰,两人都在无偿工作。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资金是个大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投资人投资10万元,协会的核心团队凑了5万元,今年“千乡万才”计划又投资10万元。那位社会投资人从一开始就直言,未来几年内,如果合作社有收益,那就把自己的那部分收益赠给协会,或者无偿分给农民。协会核心团队6个人凑的5万元,更是没指望有什么回报,甚至连回本都没指望过。
合作社对农民完全开放,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并组织实施。村民可以投资,也可以投入劳动力。许新成也是合作社的成员,他介绍:“由于村民们手上的资金都不太多,所以目前以投劳力为主,这就为村民们入社降低了门槛。村民们签了入社手续,参与种植,只要有收益,就可以按比例分成。”
国栋村4社村民刘世梅的丈夫是合作社成员,她有空时会去地里看看长势:“去给浇浇水,还是能看到希望的,也看好这个合作社的发展。”
市场的理念,市场的方式
“做公益也要讲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让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实现以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初衷”
走在民勤县城西边的昌宁乡昌盛村边上,沙子已经埋到了几户人家的院墙外。在村口遇到37岁的村民侍东元,说起去年的收成,他愁容满面。由于前年洋葱卖得好,一亩地的收成能卖到八九千元,去年自己也跟着种了18亩洋葱。“可是没想到去年洋葱价格暴跌,一亩地只卖了三四百元,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还赔了2000多元钱。”
“走市场化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韩杰荣说,“生态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问题。保护家园,一是种树,二是增收,如果光种树不增收,农民穷得没法活了,还是会去破坏性地砍树;如果光想增收不种树,连人的基本生存环境都保障不了,就更别提养活经济作物了。”
“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人留下,有人的地方才不会被沙漠吞噬,有人的地方才有家园。像侍东元这样在昌盛村已经算是最年轻的了,种地赚不到钱,留不住人,好多年轻人都出去了,出去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人都走了,家园还能留住吗?”马俊河说这话时眼中闪过一丝落寞,“所以,我们做公益也要讲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规避风险,才能让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实现以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初衷。”
马俊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化肥为例,如果村民自己买,要120元左右一袋,合作社团购,每袋可以节省4元左右,一家一年仅化肥投入就可以省近百元。像化肥、农药、种子、农膜这些农资,如果全部通过合作社购买,一亩地至少能省130元,以占地10亩左右的四口之家来算,仅农资方面一年就能省下1300元,而目前国栋村村民的户均年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
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马俊河讲起自己在一家草药加工厂考察时的经历。售价只有五六十元一斤的中下等肉苁蓉品牌化包装之后,立刻就能卖到500元一斤。“我当时就被震撼了,民勤的肉苁蓉质量好多了,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作为很便宜的初级产品来卖。如果能够精细化生产,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既可以让农民挣钱,又可以固沙,那该多好啊!”
如今,在马俊河等人的努力下,合作社的产品商标已注册成功。“经营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跟着市场走,会受益更多。”马俊河说。
新尝试,新问题
最初的梦想很大很远,脚踏实地开始干时,才发现困难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还要慢慢解决
马俊河们尝试用市场化的方式做公益,在这条道路上,他们摸索前行。
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民勤县工商局副局长曹明生说:“目前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很多,比如在主管部门注册时不收登记费、不验资,土地、技术、劳动力都可折算成注册资本,增值税全免,另外也不对其年检,不掌握营业额。”他说,搞荒漠化治理首先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发展沙产业,让农民主动治沙,为农民增收,恶化趋势才能得到控制。这样还能把一部分年轻人留在民勤,不让村庄彻底消失。
虽然发展前景不错,资金和人才难题却一直萦绕在马俊河心头。
按照2010年做的计划书,合作社整体启动需要260万元,包括2000亩种植,以及年产出禽肉100多吨、蛋类50多吨的养殖场。现在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已经启动的100亩肉苁蓉种植,到2014年才能收获盈利,所以现在合作社还处于纯投钱阶段。
而且,因为合作社目前只进不出,根本招不到更多的人来打理有关事务。2009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民勤人小卢,2010年回到老家后,找到马俊河,本想和他一起做些事情。但当时合作社刚成立,根本没有钱来养一个专职人员。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小卢实在坚持不下去,只好离开了。“听说他去年考进了有事业编制的林业站工作,今年年前刚结婚。这是我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年轻人中,有这种想法并且一直坚持下来的第三个人。”马俊河不无遗憾地说。
对于未来,马俊河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希望:“希望能把合作社发展壮大,希望把家乡的好东西卖出去,希望保住自己的家园……”他说,当初还没有实际操作时,梦想很大很远,但现在脚踏实地开始干时,才发现困难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还要慢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