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林科院经过10年努力,日前成功研究出了一种可有效提高树木耐盐量的造林新技术,并通过专家鉴定,为大幅提升“黄三角”盐碱地绿化水平找到了一把新钥匙。
山东省林科院副院长刘德玺说,这项技术利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造林,苗木一旦入土就会爆发性生根,直接生长,规避了蹲苗期,缓冲了抗旱期,提高了苗木的抗逆性,延长了造林季节,同时,树木耐盐量能提高1个多百分点。
据介绍,盐碱地传统的工程造林采用筑台田、盲沟排碱、客土造林等方法,每亩地造林成本超过2万元。采用无纺布容器苗造林,不需筑台田,不需要客土,大大节约了整地成本。在同等立地条件下使用这项技术造林成本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本的十分之一。
刘德玺说,这项技术非常适合瘠薄荒山、盐碱地和干旱沙漠地区造林。2009年,山东省林科院利用此项技术在利津县陈庄镇造林120亩,平均成活保存率达到90%以上。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于成陆时间较短,成陆前受海水长期浸渍,成陆后又受到海潮的淹没,整个土体上下都含有大量的盐分,土壤含盐量多在3‰以上,在这里造林绿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一度被专家列为绿化“禁地”。目前,黄河三角洲共有500多万亩盐碱地,若采用传统育苗技术,即使耐盐碱树种也难以扎根,造林成活率比较低。
刘德玺说,黄河三角洲目前的林木覆盖率为18%,未来5年计划达到26.5%以上。育苗技术的突破,将加速黄河三角洲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改善步伐。
据了解,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山东、广东、福建、广西、上海、新疆、浙江、湖北等14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在山东应用这项技术已培育黑松、侧柏、黄栌、山杏等荒山绿化苗木2000余万株,苗木造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在山东省外培育的桉树、杉木、石楠、枣树、油茶等达到上亿株苗木。
来源:农博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