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南县的林木种苗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特别是以南高庄村为中心的黑松苗繁育基地,已成为山东省第一针叶树种育苗基地、全国最大的黑松苗繁育基地,被山东省林业局命名为“山东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
2010年12月22日,山东省北方针叶树种育苗现场会在莒南召开,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南高庄村黑松苗繁育基地并给予高度评价。南高庄村黑松苗繁育成为莒南县林木种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莒南县林木种苗工作以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以生态城市创建、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良种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基地化建设进程。截至2010年,全县共发展苗圃1570处,现有林木种苗面积1.8万亩,苗木年产量3.55亿株。其中,2010年,全县新育苗1.26万亩,完成容器育苗2.72亿株。
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一齐上,良种、苗木、花卉全面发展,生产、销售配套等特色。
在林木种苗发展过程中,莒南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了相邸镇南高庄村黑松苗繁育基地。目前,以南高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发展松柏容器苗7000亩,年出圃1.2亿株,产品销往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同时,莒南县选育的“丽抗”板栗品种、“丽白”杞柳品种先后通过省级林木良种审定。
林木种苗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为莒南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莒南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推进产业化基地化
莒南县对林木种苗发展高度重视,始终把苗木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发家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加快苗木产业发展的高度共识。
苗木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求特色,对比分析求突破。为此,莒南县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思路,发挥传统优势,分析市场形势,抢抓国家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森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等机遇,着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苗木花卉品种。
目前,莒南县着重发展了南高庄村荒山绿化苗(松柏容器苗)繁育基地和县国有苗圃道路、城市绿化苗(龙柏、垂柳等)供求基地。
南高庄村松柏容器苗繁育基地已形成松柏容器苗7000余亩、年出圃1.2亿株的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黑松苗繁育基地,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市场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基地化的生产格局,从而带动了莒南县林木种苗产业的良性、规模化、滚动式发展。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在推进林木种苗发展的过程中,莒南县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苗木花卉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莒南县林业局利用专业技术优势进行黑松苗芽苗培育和芽苗移栽攻关实验,研究出了快速育苗的一系列新技术,并及时进行示范推广,大大缩短了苗木出圃时间,增加了苗木科技含量,增强了苗木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民收入。
同时,林业局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常年聘请山东农大、莱阳农学院、泰安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前来举办讲座,积极引进外地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通过科技设摊咨询、专家入户门诊、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指导、技术咨询培训、新技术示范,传播林业科技成果。
目前,莒南县已成立了相邸镇南高庄村黑松育苗协会、莒南县永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5家社会化专业合作组织,并通过协会和合作社,组织会员和社员参观学习、座谈交流,举办科技培训班,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服务。
政府全力搞好服务
在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的进程中,莒南县政府相关部门着力做好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相关服务。
其一,转变政府职能,由“计划型”向“引导型”转变,由“行政命令式”向“引导服务式”转变。南高庄村早期黑松育苗比较分散,农民自育自销,缺少技术和市场,有时好苗却卖不上好价钱。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春节过后,县委书记、县长等县领导先后到南高庄村进行专题调研,并对莒南的林木种苗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镇、村两级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加强了对黑松育苗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其二,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推动。在林木种苗发展过程中,注重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积极发挥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出台《莒南县关于加快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莒南县林木种苗三年发展规划、扶持种苗花卉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在全县形成了“市场引导、农民发动,政府推动”的产业化发展合力。
其三,搞好土地流转,提升基地化建设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尽力帮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者进行土地流转。目前,相邸镇南高庄村已在周边村镇流转土地4000余亩。
其四,提供信息网络化服务。目前,已形成的以林业局种苗站为中心、以乡镇林业站为骨架的服务信息网络,成为莒南的苗木集散中心、检疫中心、技术中心。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