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
2016年1月1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揭晓2015年度“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结果,乌兰察布市光荣入列。至此,乌兰察布大地300万人民追寻多年的“创园”梦想化为现实。
从昔日“地下无宝、地上无草、风沙肆虐”的边陲之地,到今日“碧水黛山、花草掩映”的塞北“珍珠”,乌兰察布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美丽变迁,这是全市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勇开拓的辉煌战果。
时钟拨回到2011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谋势定局,将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聚焦在园林城市创建上。锁定目标,乌兰察布以势如破竹之势不断积淀创园正能量——举全市之力大刀阔斧搞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使乌兰察布市获得自治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点滴汇聚伟业,今天美丽的乌兰察布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
健全机制 立体宣传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
我市以改善人居环境和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作为创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集聚人、才、物力,打出“山、水、绿”3张王牌,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园愿景,构筑起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创园伊始,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创园领导小组通过开展调查摸底,以《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为依据,结合区情,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层层签订责任状。
同时,建立健全创建机制。并营造出全市上下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所属主流媒体齐上阵,纷纷开设创园专题专栏,累计播发各类新闻报道、工作综述和评论等近300条(篇);市电台和市电视台主办“空中讲堂”和“面对面访谈”栏目,专题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知识和先进典型;在公交车、出租车上滚动播放创园宣传标语1000余条/车·日,广泛运用广告牌、社区宣传栏等各类媒介媒体进行海量宣传,形成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像、报纸有文、社区有栏、公共场所有标语”的创建宣传格局,使创园活动深入人心。
白泉山
科学规划 文化引领
无规矩不成方圆,创园离不开科学的规划。
完善规划体系。乌兰察布市坚持高起点、特色化、前瞻性三者兼顾,编制了《乌兰察布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注重规划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继编制了《乌兰察布市蓝线规划》《乌兰察布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乌兰察布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全市园林绿化、历史文化、水系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彰显地方特色。坚持“保持特色、保护文化、保障生态、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独有的“三山(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两河(霸王河、泉玉岭河)”自然地貌,围绕“以山为城之魂,以水为城之源、以绿为城之脉,以文为城之蕴”的城市建设理念,着力构建城市空间与园林绿地相互渗透的城市山水园林生态体系,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花在眼中”、自然与人文相交融、传统与现代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镌刻城市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的生命。在园林建设中,该市十分重视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着力将富有地区特色的“蒙元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园林建筑、小品、雕塑当中,促进园林景观与文化内涵的和谐统一。在城区重要节点,建设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老虎山公园集宁战役革命遗址、以蒙元文化为主题的老城区人民公园文化墙和以绿色风电为主题的空中三峡园,进一步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严格绿线管理。根据国家、自治区绿化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实施了《乌兰察布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乌兰察布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乌兰察布市实行城市绿色图章制度的规定》等制度,严把绿化规划关。凡改造或新建项目绿地不达标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规划方案“一票否决”,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达到的,须足额缴纳异地绿化补偿费,确保绿地面积不减少。
时代公园
改善生态 惠及民生
在创园具体实施中,乌兰察布做足绿色文章。
建设城市“绿肺”。乌兰察布以“三山两河”建设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方式凸显乌兰察布的独特风韵。
白泉山公园占地560公顷,原为城中新旧区间的乱坟岗,石厚土薄,寸草难生。通过大面积换土改造、引水上山,因地制宜,建成了以乡土植物为主的节约型和生态型的城市公园,昔日的荒山秃岭实现了“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蜕变,成为横亘于城市中心的生态“绿肺”。
在老虎山公园旁实行拆迁异地安置,拆除棚户区3500余户、拆迁面积20多万平方米,所得空地全部用于绿化建设,使老虎山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昔日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霸王河,经过历时数年地不懈改造,现已成为一条长22公里、宽1公里的水域景观带,是我市的生态观光体验区、城市人文景观区和生态湿地恢复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经过大规模改造和建设,全市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84.9%,河道绿化普及率和水体岸线自然化率分别达到87.9%、89.4%,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山”矗立,“两河”蜿蜒,不仅成为乌兰察布的绿色地标,更形成城市“绿肺”,滋润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构筑城市“绿网”。乌兰察布坚持“修好一条路、绿化一条路、路树相配套”的思想,新建了察哈尔、杜尔伯特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提升了怀远路、兴工路等老城区道路,种植河北杨、白蜡等行道树2.5万余株、花灌木145万丛,通过摆放花架、开辟小型绿地等方式千方百计增加老城区绿量,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用城市绿道将城市各类绿地有机连接,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的园林绿化网络。全市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和绿化普及率分别达到82.01%和96.34%,林荫路推广率达90.69%。
“现在在集宁的路上开车,感受与以往完全不一样了。街道两边的树木和花草,让人心情格外舒畅。”面对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道路绿化成果,常在市区跑出租的赵师傅感触颇深。
打造城市“绿园”。乌兰察布严格执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布局要求,按照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文化建园的理念,加大新建改造力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地面积,公园、游园、广场设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满足了乌兰察布市居民对文体娱乐休闲场所的需求。
霸王河
“白泉山空气清新,健身器材也多,我们经常去那晨练”“孩子们一到周末就要去霸王河公园划船、散步,冬天还可以滑冰”……闲赏红花绿树,细看日升月落,这些公园绿地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建成区内共有各类公园绿地31处,总面积953.87公顷,其中10公顷以上的综合公园8处,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0.24%。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78.3%,公园管理规范化率100%,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75%。
乌兰察布以满足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享受绿荫”为出发点,开创性地组织市区两级机关单位对建成区内533个小区进行了包联,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全覆盖,积极开展宅旁绿化、停车场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5.24%,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96.24%。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评比活动,至今共评选出市财政局、维邦世基小区等63家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实现了“开窗迎绿色,出门赏园林”的绿化效果。
编织城市“绿环”。加强城区景观建设的同时,乌兰察布积极推动建设以城市外围绿色空间为重点的“绿环”工程,重点加强城区各个出入口、机场路及城郊的绿化美化,先后建设了铁君山绿地、霸王河防护林等,城市防护林绿地实施率达91.1%,为城市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
机场路
依法治绿 规范管理
乌兰察布深入贯彻“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规范管理双管齐下,全面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力度,巩固来之不易的园林绿化成果。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园林绿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乌兰察布实际,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近20项规章制度,全面涵盖了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各方面,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监督执法和巩固绿化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资金的同时,该市在政府财政预算中专门列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资金”,建立园林绿化管护经费良性增长机制。仅2011年到2013年间,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96.3亿多元,维护资金1.1亿多元,全部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和养护工作,为创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冠名等多种形式,鼓励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全力推进绿化建设和管理进程。
凭借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不懈努力,全市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底,建成区绿地率为36.57%,绿化覆盖率达到39.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64平方米。
面对成绩不骄不躁,乌兰察布从未停下追求卓越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正领导全市人民沿着建设城乡共荣型、经济高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的发展道路阔步前行,加快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和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将乌兰察布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游憩的首都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