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神庙“到此一游”事件、“卢浮宫洗脚”事件……中国游客一系列的不文明出行行为,近来接连引发对国人旅游文明和素质的热议,让同胞备感颜面无光,也让有关部门伤透脑筋。
不久前,中央文明委召开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随后,国家旅游局连续在其官网发布了6条有关文明出游的通知,其中包括《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倡议书》。据国家旅游局透露,“文明旅游”有望纳入旅游合同附件,即旅游合同的补充说明条款,具有法律效力。未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或将受到处罚。
据记者了解,国家旅游局此番公布的“指南”和“公约”其实早在2006年10月就已推出,同年8月开始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当时还有外电评价说:“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旅游陋习毫不留情的揭露和对文明旅游公约的执行力度,表明了中国目前所具有的空前的自信心。”
7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缘何不会文明出行,仍然是每次曝光事件后必然引发的追问。今年以来,有关中国人境内外旅行种种不文明举止的报道集中爆发,如计划飞往荷兰的6名中国头等舱乘客,不系安全带、冲着机长和空姐大爆粗口;如放任小孩在机舱过道大小便;如旅客砸坏登机口门、乱开应急舱门;更有一些中国游客把不文明行为带出国门,街上想扔垃圾就扔,博物馆里想拍就拍,西餐厅里想吼就吼,至于进音乐厅穿牛仔T恤,在肃穆的教堂里大声喧哗这类情景,就更不用说了,以至于在个别国家,有当地人称中国游客为“会走路的钱包”,直指国人的不文明行为。
|
国家旅游局有统计显示,早在2005年,我国公民3100万人次的出国(境)旅游人数就已跃居亚洲第一位。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可是,同为境外游客,我们却时常被打入“另册”:巴黎、华盛顿等地专门针对中国游客竖起了令人汗颜的“请勿喧哗”、“请勿随地吐痰”、“请随手冲水”等中文告示牌;有些国家甚至还采取了不接待华人旅行团、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因为经常携带违禁动植物产品,中国乘客在机场办理出入境手续时被要求开箱拆包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因为抽烟损坏床单被褥,一些中档饭店不再接待来自中国的旅游团。
旅游中发生如此多的不文明行为,到底是谁的错?网上的评论多多,有指责父母失职的,有归咎国人文化素养不高的,有抱怨素质教育缺失的。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中国女士叼着烟就进了某大牌专卖店,人家制止说这里禁止吸烟,回答是我买6个包,可以吸了吧?烟灰缸马上递上。
“国家逐渐富裕起来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不行。中国有句古话叫入乡随俗,很有道理的。”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人走向世界,不管张三李四,走出国门在人家眼里你就是中国人,对于改变国人不文明的旅游形象,他建议从教育上入手。
在曾经留学德国4年的“海归”魏先生看来,就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欧洲的美国游客,和上世纪80年代举着相机到处拍照的日本游客一样,如今不少中国游客一副“老子有钱要得瑟”的做派,本能地排斥文明出行的恒定价值,自然给世界留下了没素质的印象。他认为,在这种初级阶段期,过度地责备中国人低素质是不理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不文明的个人,现在关键问题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如何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文明共识的构建。
今年10月即将正式实施的《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旨在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倡导和推进国人文明出游,体现了法律的导向意义。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注定是一个漫长精进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日本游客在世界上的口碑一度很差。日本政府用漫画形式出版《日本国民海外旅行礼节指南》,告诉国民在国外不要穿着拖鞋逛街,女士穿裙子时不要蹲在地上等。经过数十年的宣传教育,如今的日本游客形象在世界上有了很大提升。
“在家都不文明,出门怎么可能文明呢?”资深媒体人高小立说,去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各大媒体曝光:在海南三亚,中秋过后3公里海滩遍布50吨垃圾;北京天安门地区仅国庆一日就扫出近8吨垃圾;各地高速公路拥堵严重,旅客随手扔的垃圾满天飞等。“旅游文明的培育应当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共同指向,文明出游应成常态,应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高小立说。
“只有一个国家的政府首先遵循普世价值的基本规则,其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深圳社会与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曾公开表示,一些媒体的空洞呼吁,并不能使中国国民素质有所提高,“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不停考试,很少教孩子怎么去遵守社会道德、文明,包括心智的成长,教得很少。中国现在不缺高科技,我们缺少的是基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