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秸秆焚烧年年禁,可年年禁而不绝。近年来各地针对秸秆禁烧想了不少办法,一手严堵,一手疏导,积极为秸秆回收利用探索新出路。然而从总体看,秸秆综合利用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一到收获时节,不少农村仍在“点火冒烟”。秸秆焚烧究竟难在哪儿?如何突破秸秆利用的困境?本版将连续推出相关报道。
重拳禁烧:
焚烧情况明显下降,但点多面广,难以完全监管到位
6月8日,大雨初歇,正当人们准备享受下雨后清新的空气时,皖北多个城市却被烟雾笼罩了。
“烟雾呛人,还辣眼,孩子在村口玩一会儿就流着眼泪跑回家了。”安徽省阜阳市村民李勇说,咱们这附近没见到有人点火都这么大烟雾,点火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这两年安徽省已连续几年出台文件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各地政府都成立了禁烧领导小组,下大力气推进秸秆焚烧,纳入地方环评指标。”安徽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各部门协调行动。环保部门强化监督检查查处焚烧秸秆行为,公安部门依法打击蓄意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各地将秸秆禁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签订了责任状。省政府还派出了督查组,开展明察暗访。
“合肥市今年秸秆禁烧时间为5月15日—6月30日,重点禁烧区域从去年的33个增加到35个,安排监管人员上万人。”合肥市农委禁烧办主任李祥介绍说,今年尤其加强了新桥机场周边的秸秆禁烧工作,附近的肥西县高刘镇安排了镇村干部驻点看守,24小时在岗。
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张孟臣说:“对发现着火点的县区将实行罚款以及环保限批等惩罚措施。”
如此禁烧力度,效果如何?
记者从国家环保部网站看到,根据环保部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统计,6月15日、16日两天卫星监测到安徽省秸秆焚烧火点234个,涉及4个地市12个县(市),多于全国其他地区。而随着近两日安徽整个夏收基本结束,6月18日监测到的火点则大幅减少到3个。火点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这是卫星遥感监测到的,还不是全部。
“今年安徽秸秆焚烧总体情况相比往年明显下降。但是安徽省麦收范围广、面积大,秸秆禁烧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安徽省环保厅相关人士表示。
农民心声:
为抢农时,“一把火”最方便;秸秆收集缺劳力,秸秆还田缺机械
8日晚,在亳州市蒙城县境内20多公里的乡间道路上,多处可以看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焚烧秸秆的情形。
一位司机向记者反映,“小麦收割已接近尾声,最近几天开车频繁遇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雨前、雨后特别厉害。”这位司机表示。
10日,家住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的张先生本想开窗透透气,没想到窗户刚打开,一股焦煳味就窜了进来。“能见度不到百米,查了一下手机的PM2.5监测数据,显示是严重污染。”张先生说。
焚烧为何屡禁不止?
有关人士认为,一些地方堵多疏少,秸秆禁烧主要还是靠严防死守,单一手段农民难以接受。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圩西村村民周书斌坦言,因为要赶夏种,不能耽误农时,烧了最省事。他告诉记者,要是秸秆烧不掉直接翻到土里,等田里灌了水,秸秆全浮上来,就没法插秧了。
“现在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家种田的不少是老人,若想让农民将秸秆收集起来,也有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困难。”肥西县高刘镇党委委员康申文说。
焚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安徽省农委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直接解决秸秆焚烧的方法还是将秸秆还田,这样有助土壤保持墒情,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土壤肥料流失,好处不少。但由于一些地方机械化程度不高、耕地相对零散,要想通过收割机将秸秆粉碎后还田,推广起来很有难度。一方面,收割机须加载粉碎装置,需要三四千元购置成本;另外在作业时,装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耗油等成本更高。
尴尬处境:
综合利用成本高,大部分秸秆没出路,期盼给予补贴政策
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秸秆利用途径主要是秸秆发电、压块作燃料、秸秆气化、食用菌栽培、秸秆饲料等,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综合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从督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秸秆没有出路。
“目前秸秆有效利用的途径也还没有畅通。”周书斌坦言,前两年有家公司到村里来收秸秆,回去生产压缩木板。可干了一年就不做了,原因是秸秆收集、打包、运输、储存成本太大,基本没钱赚。如果能有政策鼓励农民自己打包、运输到公司,成本能降下去一大块,情况或许会好些。
另外,全省秸秆处理的企业数量较少,受运输成本影响,其覆盖半径有限,秸秆处理能力有限。康申文也表示,去年当地跟一家企业合作收秸秆,做成燃料块对外卖。但是企业一年只能处理五六千吨秸秆,相对于秸秆总量,处理量太少了。
目前安徽省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法规尚属空白,对焚烧秸秆虽然先后出台了一些条例,但执法依据不同,造成“有法难依”。
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引导。有关人士认为,禁烧秸秆“禁”只能解决眼前,“疏”的效果更长远。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给予补贴政策,可考虑先设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试点,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推进,避免走入政府“投入大效果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