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居住在上海市闸北区的几位老病号不用再为出门看病排队挂号而犯愁了。他们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家庭病床的受益者。对于患重病、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来说,家庭病床既可享受家人照料,又能获得专业诊治,还能减少就医费用,是相当人性化的治疗方式。
在上海,建立家庭病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和其他国际发达城市相比,家庭病床的普及率却低很多。与患者对于家庭病床的迫切需求相比,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显得十分匮乏。记者调查发现,家庭病床门槛的抬高、潜在的医疗风险以及低价的劳动收入,制约着家庭病床的发展。
家庭病床很受社区老人欢迎
64岁的王健老人,几年前因为脑梗阻而半身瘫痪,在上海临汾医院住院以后,回家进行康复治疗。医生每周上门为她推拿和针灸两次,每次的治疗时间少则20分钟,多则一小时。老人从卧床不起到目前缓慢行走,靠的就是医生年复一年的上门治疗。老伴金先生原以为要为这样周到细致的治疗支付大量的医药费,却没想反到比住院节省了一大笔开销。
84岁的李翠芳老人患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一年前中风后瘫痪在床。沪东老年护理院张来娣医生带领“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队定期来到老人家里治疗。“多亏有了家庭病床,不用上医院,就能得到专业护理,收费也不贵。”老人的女儿说。
据了解,从2010年7月至今,沪东老年护理院率先在上海全市探索“介护式”家庭病床以来,累计建立108张家庭病床,出诊3100多次,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了家庭,受到社区老人及家属欢迎。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14个区的1500位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上的居民中进行调查。发布的一份关于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及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逾半数受访者表示很需要家庭病床,46.7%的人期待家庭医生。
报告提供的数据还显示,2010年,上海市各级医疗部门共建有家庭病床6.66万张,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家庭病床数为4.08万张。报告称,对于患重病、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来说,家庭病床既可享受家人照料,又能获得专业诊治,还能减少就医费用,是相当人性化的治疗方式。同时,急诊联络、上门诊疗等服务也获得老年群体的欢迎,需求量不断增加。有51.4%的受访者表示很需要社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诊疗等服务。
诸多因素制约家庭病床发展
据了解,家庭病床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医疗护理模式,2006年和2008年曾被列入上海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当时家庭病床的数量一度也直线上升。近几年来,虽然家庭医生发展迅速,但是家庭病床却并没有赶上家庭医生发展的步伐,反而呈现萎缩状态。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家庭病床的数量比起最高峰时期甚至已经减少了,部分区还在以每年10%至15%的数量递减。
据分析,家庭病床萎缩的客观原因是存在“门槛”。“以前一些二级医院也能开展家庭病床,现在这些医院的这一业务全部停掉了,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开展。”业内人士说。
在《家庭病床服务规范》中,记者看到,如果要开设家庭病床,对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具备开设家庭病床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从事家庭病床工作的医生、护士,应具备注册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资质,并具备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独立工作。
除了门槛抬高限制了部分医院开设家庭病床外,家庭病床所管辖的治疗项目也在减少。“很多治疗项目也停掉了,从2006年的47项治疗项目缩减至了现在的14项。当然,各个社区医院会根据需要进行申请补充,但是一般也就在20项左右。”彭浦镇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严正说。
据了解,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医护人员在家庭环境下开展治疗,因此在家中开展治疗存在较大风险。比如患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家输液问题,万一出了事患方又不承担任何责任,这让社区医生很被动。
制约家庭病床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手不够。按照政策,一个医生最多可以看管20个居家病号,这个数字很大。“每天巡诊医生一早上班后,先要确定自己当天有哪些巡诊的居家护理病号,一般的社区医院就十多个医生,根本忙不过来。”
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支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针对老年病号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也进行过多方实践和试点。如由上海老年学学会和静安寺街道共同探索建立专业性的“社区+居家”、“家政+医护”的社区长期照料服务,对静安寺社区乐龄家园的部分家政服务员进行“1+X”的居家养老保健员试点培训,效果显著。不过由于培训费用难以为继,试点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在浦东新区的潍坊新村街道,推出试行过“喘息服务计划”,引入专业社工为社区老人家属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和建议。挂靠在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海健众护理站成立介护医疗受理中心,为独居、居家老人、特需人群提供医护服务,但支付体系不明确,人员和服务质量等规范标准空白。
这些尝试各有亮点,也真实反映了目前上海老年长期照料服务碎片化的现状,无整体性,缺乏系统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杨逢珉建议,以小区为单位,实施医生负责制,但需要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尤其是监护人员数量,其主要工作是帮助医生实施辅助工作,如监控老人病情,指导老人治疗、康复,与老人交流。
上海市政协委员阎凌云表示,城市应尽快建立老年护理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支持系统为基础,居家、养老机构为辅助,老年医疗为主体的老年护理保障服务体系,建立上海老年护理网络的辅助系统,加速建立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培训制度。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也强调,为了缓解老年的康复、护理等问题,上海市将大力支持家庭病床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家庭病床将保持在6万张左右,按需为适宜在家庭病床接受治疗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实施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建设工程,形成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设置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