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频道列表

沿湖公园景观带植物配置要求与品种搭配原则

2025-01-13 10:30600

生态适应性原则

适地适种:要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特定的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光照以及温度等自然因素,选择能够良好适应本地环境的植物种类。比如在河边的土壤湿度较大、可能存在季节性水淹情况的区域,可选择垂柳、水杉、池杉等耐水湿的植物;而在滨水且光照充足的开阔地带,则可以种植一些喜光且耐旱性相对较好的花卉植物,像波斯菊等。

乡土植物优先: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本地的生态环境已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且更有利于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吸引本土的昆虫、鸟类等生物,保障生物多样性,例如芦苇、菖蒲等常见的乡土水生植物,就很适合配置在滨水景观带的近水区域。

景观美学原则

层次丰富性:注重植物的高低错落搭配,营造出丰富的竖向空间层次。可以将高大的乔木(如银杏、枫杨等)作为上层植物,起到遮荫、勾勒天际线的作用;中层搭配各类花灌木(如紫薇、丁香等),增加色彩和形态变化;下层再种植草本花卉(如矮牵牛、三色堇等)、地被植物(如麦冬、常春藤等),打造出从高到低、疏密有致的景观效果,使整个滨水景观带在不同视角都富有美感。

季相变化性:通过选择不同季节有特色观赏效果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保证滨水景观带四季有景可赏。比如春季可以有樱花、桃花等开花植物展现繁花似锦的景象;夏季有荷花等水生植物营造清新淡雅之美;秋季可观银杏、红枫等变色叶植物带来的金黄与火红的色彩盛宴;冬季选择腊梅等在寒冬绽放的植物增添景致与芬芳。

色彩协调性:考虑植物色彩的搭配组合,既要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景观亮点,又要保证整体色彩的和谐统一。例如将红色系的红叶石楠与绿色系的大叶黄杨搭配种植,红绿相间,视觉冲击力强,同时又可搭配一些白色系的花卉进行过渡调和,让色彩组合更为协调美观。

功能性原则

防护功能:部分滨水景观带可能存在防风、固土等需求,这时就要选择相应具有防护功能的植物。比如在一些滨海的景观带,为抵御海风侵袭,可种植木麻黄、黑松等抗风能力强的植物,通过它们形成一道绿色的防护屏障,保护内陆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设施等。

净化功能:利用植物净化水体、空气等的功能特性,优化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水葫芦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作用;而岸边的一些阔叶乔木(如悬铃木等)则可以有效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改善周边空气质量。

文化性原则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选择与之相关联的植物进行配置,赋予滨水景观带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江南水乡地区,常种植竹子,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等品质,且在江南的传统文化、园林艺术中都有重要地位,这样的植物配置能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韵味。

营造主题性景观:依据滨水景观带想要营造的主题,配置相应的植物。例如打造以 “爱情” 为主题的滨水景观区,可种植象征爱情的玫瑰、连理枝(如部分观赏用的连理状的树木)等植物,增强主题氛围,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主题意境。

经济性原则

易于养护管理:选择那些生命力顽强、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强、对养护管理要求不高的植物品种,能够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和人力投入。比如选择马褂木、国槐等管理相对粗放的乔木,相较于一些对养护条件极为苛刻的珍稀植物,在长期的滨水景观维护中更为经济实用。

合理控制成本:在满足景观设计要求和生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优先选用价格合理、来源广泛的植物材料,避免过度追求珍稀、昂贵的植物而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确保滨水景观带植物配置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不同区域的植物选择

常水位以下区域(水生植物区):

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芦苇等。荷花花朵艳丽,观赏价值高,且根茎能在淤泥中生长,其挺出水面的部分增添了景观层次感;菖蒲叶形似剑,四季常绿,有一定的净化水质作用;芦苇生长繁茂,常大片丛生,是营造自然野趣水景的常见植物,能为鱼类、蛙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浮水植物:像睡莲、荇菜等。睡莲的花朵浮于水面,颜色多样,昼开夜合,极具观赏性;荇菜叶片小巧精致,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荡漾,同样能美化水面景观,并且可以吸收水中部分营养物质,有助于净化水体。

沉水植物:例如金鱼藻、苦草等。金鱼藻枝叶柔软细密,在水中摇曳生姿,可为水生动物提供隐蔽和繁殖的场所;苦草叶狭长,生长在水底,对稳定底泥、净化水质有着积极效果。

常水位至洪水位区域(湿生植物区):

草本湿生植物:包括美人蕉、千屈菜等。美人蕉花大色艳,花期长,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旺盛,能有效提升滨水景观的色彩丰富度;千屈菜花朵呈穗状,紫红色,常成片种植在水边,观赏效果极佳,且耐水湿能力强,适应滨水地带的湿度变化。

木本湿生植物:水杉、池杉、垂柳等是典型代表。水杉树干笔直,树形优美,在水边生长时,其根部可适应一定时间的水淹,秋季叶片变为红褐色,极具观赏性;池杉耐水淹程度较高,有独特的屈膝状呼吸根,造型别具一格;垂柳枝条柔软下垂,随风飘舞,与水面相互映衬,营造出诗意的滨水景观氛围。

洪水位以上区域(陆生植物区):

乔木层:可选择银杏、枫杨、栾树等。银杏树形高大,秋季叶片金黄,观赏价值极高,能成为滨水景观带的视觉焦点;枫杨树冠宽广,枝叶茂密,能提供大面积的遮荫,其坚果还可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栾树夏季开花,秋季结果,花金黄、果似灯笼,不同季节都有独特的观赏亮点。

灌木层:像紫薇、丁香、木槿等是不错的选择。紫薇花期长,花色丰富,在夏季盛开时满树繁花,格外耀眼;丁香花香浓郁,开花时繁花簇簇,为滨水景观增添了芬芳气息;木槿花大且艳丽,朝开暮落,不断有新花绽放,持续美化景观。

草本花卉与地被植物层:矮牵牛、三色堇、麦冬、常春藤等可以搭配种植。矮牵牛花色繁多,花朵小巧玲珑,常作为花坛、花境的点缀花卉;三色堇色彩斑斓,形似蝴蝶,极具观赏性;麦冬四季常绿,能起到良好的覆盖地面作用,且养护简单;常春藤叶形美观,可攀爬在墙面、栏杆等处,增加垂直绿化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的具体手法

高低错落搭配: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丰富的竖向空间层次。例如,以高大的枫杨作为背景,中层搭配紫薇、丁香等花灌木,前景种植矮牵牛、三色堇等草本花卉,这样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形成有秩序且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增加视觉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疏密有致布局:避免植物种植过于均匀或密集,要根据景观设计意图和功能需求合理控制植物的间距和密度。在休闲广场周边等需要开阔空间的地方,植物种植相对稀疏,方便人们活动;而在营造静谧的林下空间、自然生态角落时,则可以适当密植一些耐阴的植物,营造出幽静、深邃的氛围。

季相变化营造:通过选择不同季节有特色观赏效果的植物进行组合,保证滨水景观带四季有景可赏。比如春季以樱花、桃花、迎春花等开花植物拉开观赏序幕,展现繁花似锦的春景;夏季有荷花、紫薇等绽放,营造热烈而多彩的夏日景观;秋季观赏银杏、红枫、栾树等变色叶植物带来的金黄与火红之美;冬季则可依靠腊梅、梅花等在寒冬吐艳的植物增添景致与芬芳,让人们在不同时节来到滨水景观带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景观魅力。

配置时需注意的要点

生态适应性优先:如前文所述,要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的土壤、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确保所选植物能良好适应,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重植物间相互关系:有些植物种在一起可能会相互促进生长,比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改良土壤肥力,利于周边植物生长;而有些植物可能会相互抑制,例如胡桃与苹果等不宜相邻种植,否则会影响彼此生长。因此在配置植物时要了解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合理搭配。

结合景观功能需求:如果滨水景观带侧重于休闲娱乐功能,在植物配置上就要考虑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植物不妨碍人们通行、休憩等活动;若是更注重生态保护功能,那就需要加大原生植物、湿地植物等的种植比例,强化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效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