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景观优美,成林迅速,是建造园林的优良材料,重视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种植及养护管理非常必要。
竹为多年生常绿单子叶植物,有乔、灌、藤本。根据地下茎(竹鞭)的生长方式,分为散生竹、丛生竹和混生竹。散生竹的竹鞭分布在土壤上层,横向起伏生长,园林中的毛竹、刚竹、淡竹、紫竹等即属此类。丛生竹一般没有长距离横走的地下竹鞭,竹蔸部分(即竹子的秆基和杆柄)就是地下茎,节间缩短,状似烟丰,只有竹根,没有鞭根,如慈孝竹、凤尾竹属于此类。混生竹兼有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生长特性,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密集簇生的竹丛,如箬竹等。
配植方式
当今园林竹类配植的主要方式以下几种形式。
大面积种植以竹为景区造园的主要材料,创造景观独特意境,在风景区及大型公园中常有应用。其品种有毛竹、刚竹、谈竹、慈孝竹等,此类种植以纯林为主,内辟竹径及建竹亭。
局部种植中小园林中常在石山丘之处和松梅组合成岁寒三友,常用竹种有毛竹、淡竹、紫竹、刚竹、孝顺竹等。
局部点缀在园门入口两侧及庭内水际、窗口、亭边、墙边等处种植。常见品种有斑竹、凤尾竹、孝顺竹、紫竹、方竹等。
作地被使用在林内及大树下布置,以构成林间野趣,或在城市绿化带中群植以覆盖地表。常见种有箬竹、菲白竹等。
种植要求
竹类植物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系统(竹鞭、竹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并以肥沃、温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pH4.5至7的砂质壤土为宜,粘土及盐碱土对竹子生长不利,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种植之前应先进行整地,对林地进行全面翻土,深度20厘米至30厘米,并除去土中的砖石和树根等杂物。
种竹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但以早春二月最为适宜,因此时气温适度,竹类生长缓慢,内部组织积累营养较多,而盛夏和严冬季节竹成活率较低。另外,在竹的生长季节挖取母竹时,损伤鞭根,引起大量伤流,对母竹林生长不利。
竹类移栽所选母竹以一至二年生,健壮、分枝较低、枝繁叶茂、竹节正常且无病虫害者为好。
竹的种植密度因竹而异,散生竹类中的毛竹密度为每亩20株至35株,株行距可用5米×6米或4米×5米,刚竹、淡竹、紫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种,栽种密度为每亩50株至75株,株行距可用3米×4米或3米×3米。丛生竹种植密度每亩50丛至60丛为宜,局部点缀竹丛按设计要求确定密度。散生高大的竹类种植后应设支架防护。
养护必备
为了提高竹林的成活率和保证竹的正常生长,竹子需要进行养护。
1.抗旱排涝林地土壤水分是影响竹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栽母竹根系受损,若土壤水分不足、鞭根吸水困难不能满足枝叶蒸腾需要,母竹便会失水枯死;若林地排水不良,土壤空气缺乏,不能进行正常呼吸,鞭根会腐烂。对新竹浇水,春天要早浇迎春水,秋末冬初要浇封冻水,生长季节要因地制宜浇水,以保持林内土壤湿润。
地下水位较高的林地,应在周围开深沟排水,对母竹根部覆土,若雨后板结下沉,除及时开沟排除外,要从周围取土培成馒头形,并高出地面6厘米至10厘米,以利排水。
2.除草施肥新造竹林由于竹子稀疏,林地阳光充足杂草灌木容易滋生,应及时予以清除,以免与新竹争肥、争夺生长空间。对竹施肥能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成林,或使老林复壮。
施肥方法为施用迟效性有机肥,如厩肥、堆肥、骨粉、垃圾、塘泥等,最好在冬季松土前,将其撒于林地,于松土时翻入土内,或在已松土的林地上,开沟或挖穴埋入肥料,塘泥可用覆盖的方法辅于林中。施用速效肥料,如化肥、饼肥,人粪尿等,最好在夏季竹林生长季节,对竹笋和幼竹以开沟、挖穴、稀释浇灌等法施入肥料。
3.瘦弱竹林的更新复壮竹林中多年生长的老弱病残竹耍进行伐除,伐竹宜在冬季进行。竹林长期生长后,土壤中肥料缺乏,地下系统竹鞭和竹蔸来不及腐烂而充塞林地,妨碍新的竹鞭和竹蔸蔓延生长,从而使竹林长势不旺,影响景观。因此每年冬季应结合施肥,挖去老的竹鞭和竹蔸。
对长势衰败的竹林可采用复垦法更新。其中对散生竹林可采用带状复垦法,首先将待复垦林地划分成带状并编号,其后于第一年的冬季在1、4、7······带上(毛竹林带宽5米,刚、淡、紫竹3米)深翻林地,除去土中的残蔸、老鞭、树根、石块等,保留健壮竹鞭,同时施入肥料;第二年冬天在2、5、8······带,而第三年在3、6、9······带上进行复垦。这样经过三年,全林复垦一次,约经五至六年竹林即可复壮更新。
对丛生竹林可在5月份,砍除竹丛中所有生长不良的细小残竹,挖除老死竹头,疏松竹林土壤,每一竹丛应保留生长好的一年生竹8条至10条,二年生竹5条至6条,三年生竹2条至4条,共计15条至20条,作为竹丛更新的基础,其他予以伐去,并深翻土壤,施入腐熟肥料即可。
以竹为景区造园的主要材料,创造景观独特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