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藤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原藤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我国的棕榈藤资源极其匮乏,加工业所需的原材料90%(每年约4万吨)以上依赖从东南亚进口。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保证本国藤资源的供应而限制出口,如何增加自有资源储备,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棕榈藤业界人士所面临的挑战,
棕榈藤是棕榈科藤类植物,藤茎是制作家具及工艺品的理想材料。由于我国使用藤家具的历史悠久,且制品精美适用,因此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在我国,已有多种藤类植物被开发利用,其中白藤、黄藤、单叶省藤等已栽培成功。在海南,人工种植棕榈藤,不仅有利于生态的保护,而且顺应了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现在,当地农民大量种植棕榈藤,并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棕榈藤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家中宝。
棕榈藤通常习惯于生长在气温年均温度在19-25摄氏度。年积温在5800-8500摄氏度,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75%的环境里。基于这种生长习性,在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就成为棕榈藤的主要生长分布区。然而,与世界上盛产棕榈藤的国家,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相比,我国仍属于少藤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棕榈藤有13个属。我们国家现在有三个属,总数有38种。我们国家主要是省藤属,钩叶藤属,还有黄藤属。属的分类现在主要根据花,根据果实,还有根据叶鞘的特征,这是在棕榈藤划分当中重要的特征.多数的棕榈藤植物有分枝的习性。也就是在它的基部产生吸芽,从而形成新的分枝。在对棕榈藤的研究过程中,学界有一个极为专业的词汇叫萌蘖特性。萌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分蘖;二是萌发。分蘖,是在自然状态下,藤株从根原基的其他部位,萌生新的植株,这是绝大多数棕榈藤所共有的属性;而萌发则是,当棕榈藤生长到一定程度在藤蔓分节处又萌发出新的藤株。这些藤株又可以形成新的藤蔓。棕榈藤的萌蘖特性一方面可以显著地扩大它在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面积,加快抽藤的步伐,另一方面,在被采割以后,通过从根原基处产生的许多新的植株,它就可以在茂密的丛林中来扩大自己的营养空间,做到屡采不衰。 棕榈藤的茎,俗称藤条,常常由叶鞘以及残留物所包被。随着藤茎的成熟,下部的叶片连同叶鞘逐渐枯死、腐烂而脱落,茎便裸露出来。
棕榈藤从来不是独立的生长,它与木本类植物不同,有着极强的攀缘性。它总是和其他的树木纠缠在一起,相伴而生。对于棕榈藤来说,这些树木就像是支架,它总是将自己叶轴顶端延伸出去的带刺的纤鞭或是叶鞘上的纤鞭,牢牢地绞缠在这些树木的树干或枝叶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生长、延伸、绞缠,来与这些树木争夺着生存的空间。
棕榈藤的顽强生命力,使得一些藤茎可以生长,延伸长达几十米。因此,就给藤条的采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采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棕榈藤那长满全身的锋利的硬刺,因此,采收要用专门的工具。采割时,先用钩刀从基部砍断藤条,再将藤条从枝叶间钩出,然后用砍刀砍去杂叶,剥落叶鞘,直到取出全藤。
然而,由于人类对棕榈藤的破坏性采收,加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棕榈藤原生资源日趋枯竭,一些珍稀藤种濒临灭绝,为保护棕榈藤原生资源,促进棕榈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林业部门以及国际竹藤组织已着手建立棕榈藤种质资源保存库,并积极推广棕榈藤人工栽培技术。热林所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部重点、“948”、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IDRC、IPGRI、INBAR等国际资助项目,多次获得部(省)科技进步奖,其中 “棕榈藤的研究” 获得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广泛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市场预测与经济效益
以红藤为例,工艺成熟龄为6年,正常年份产出期以8年开始,一般经营期为40年(不少于35年),年平均亩产量350Kg,年亩产值1400元(按4000元/吨计), 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目前,我国棕榈藤资源短缺,世界藤具市场不断扩大,棕榈藤产业前景诱人,潜力巨大,被业内人士普遍称为“朝阳产业”。海南发展棕榈藤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环境优势,产业发展前景被诸多专家看好。